7月26日,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法国巴黎开幕。中国健儿正在厉兵秣马备战奥运,欲在奥运赛场上争金夺银摘铜,与各国健儿一决雌雄。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等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中国奥运史上的六个“最早”


为更多了解张伯苓的事迹,我采访了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原主任梁吉生教授。梁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人称“南开活字典”,他对张伯苓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要说张伯苓校长是“中国奥运第一人”,这绝非夸大其词,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张校长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至少有六个“最早”:


——最早提出:中国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1907年,张伯苓提出:“中国应该成立奥运会代表队。”1909年春天,张伯苓去欧洲考察,回国后,他又向学生们放映了一年前伦敦第四届奥运会的照片。从那时起,“奥运会”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


——最早倡导: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即“远东运动会”。张伯苓作为远东体协成员之一,曾5次参加远东运动会,并担任总裁判。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南开学子、绰号“飞毛腿”的郭毓彬在“八百八十码赛跑”和“一英里赛跑”两个项目中挫败日本选手,获得了两项冠军。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在国际赛场上夺金。1920年,远东体育协会和远东运动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联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


——最早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为国际奥委会成员。1910年,张伯苓等社会名流组织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被推举为名誉会长。随后,该会相继加入了国际足球协会、国际游泳协会、国际草地网球协会等多个国际体育组织,并派观察员出席观看奥运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的奥林匹克委员会。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奥委会的一员。


——最早践行:奥林匹克教育进入课堂。张伯苓创办南开系列学校之初,最先将奥林匹克教育写入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塑造完整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最早促成: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1932年,张伯苓积极联系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征得同意后,张学良捐赠8000银元,将人称“兔子腿”的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派往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比赛,刘长春成为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


——最早发起:中国要举办奥运会。1945年,张伯苓组织召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议,决定申办第十五届奥运会。虽然愿望没有实现,但这毕竟是中国第一次尝试申办奥运会。


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


梁教授说,旧中国是一个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时代,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思索:中国往何处去?怎么才能救中国?诞生了包括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等一系列举措。张伯苓则坚持了一条道路,就是“体育救国”。


“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这是张伯苓当时大声疾呼的口号。这位经历了甲午海战、“国帜三易”惨痛经历的教育家,正是抱着如此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坚定不移,越难越开,终于成就了一位爱国教育家。


在他的影响下,1908年10月23日,南开学校操场的外墙壁上贴出3幅用毛笔写就的大字标语,上书: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位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去奥运会?


什么时候中国能派出一支优秀运动员组成的队伍参加奥运会?


什么时候中国能邀请世界各国到中国来举行奥运会?


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南开“奥运三问”。这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是向整个中华民族发出的呐喊:何时我们的祖国才能强大?


张伯苓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体育家,以其毕生精力为祖国强大,为捍卫“奥林匹克宪章”而奋斗。请看以下事迹:


——1932年7月,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日本积极策划要让所谓“满洲国”的代表参加,激起以张伯苓为代表的京、津、沪等地舆论强烈反对。以张伯苓为首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立即筹募资金,选派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沉重打击了伪满洲国分裂中国的卖国行径。


——1938年3月中旬,国际奥委会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提出取消日本举办奥运会问题。张伯苓立即召开全国体协会议,坚决拥护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决定,取消日本东京主办第十二届奥运会资格。


——1942年2月7日,张伯苓主持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董事会议,决议开除追随汪精卫卖国附日的原常务董事褚民谊会籍。


——抗战期间,张伯苓一直担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领导职务,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组织大后方及敌占区开展国民体育活动,并且考虑抗战胜利后在中国举办一次奥运会。1945年9月7日正式启动这一预案,一致同意申办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张伯苓还负责向政府商洽此事。由于14年抗战刚刚结束,国力微弱,民生维艰,申奥只是一个美好愿望,当时不可能实现。


1935年9月,张伯苓在为南开大学师生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一“爱国三问”就是张伯苓心中的爱国精神,同样也是他心中的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梁教授最后总结道,张伯苓始终坚持“奥运—爱国”的目标,从“奥运三问”到“爱国三问”,体现了张伯苓一以贯之的爱国体育精神。


历史的圆满答卷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风云,今天的中国已经一一回答了南开“奥运三问”:


从1908年南开提出“奥运三问”,24年后的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以张伯苓为首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促成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如愿与会。见证并参与这一历史时刻的张伯苓悬腕挥毫,激动地写下:“智力竞新,强国之鉴”。



28年后,“奥运三问”有了第二个答案:1936年,中国派出由141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


100年后,日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终于圆满给出了“奥运三问”的第三个答案:


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人举办的一届无与伦比的夏季奥运会。


这是奥运与国运的历史交响,奥运梦交汇中国梦。昔日张伯苓预言:“奥运会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飞翔之时!”从1952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会场升起,到1984年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从2008年百年奥运梦圆,北京奥运会惊艳了全世界,到2022年,冰雪绚丽的冬奥会也花落中国,北京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中国人民参与奥运、申办奥运、筹办奥运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赢得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刻诠释。


此刻的张伯苓校长,天堂有知,必当为他挚爱的祖国含笑点赞!


编辑:李耀荣

来源:人民日报《金台通讯》2024年第7期
原标题:深切缅怀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