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63.65平方公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是华北平原单体水面最大的淡水湖,有水域、沼泽、草甸、滩涂、林地等保持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观测记录到鸟类334种、鱼类45种、昆虫757种、植物594种。在鸟类中,青头潜鸭、卷尾鹈鹕、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白琵鹭、小天鹅、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63种。

12月20日一早,雪后的衡水湖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阳光下,3000余只灰鹤簇拥着一只白头鹤,时而展翅盘旋于空中,时而漫步于衡水湖的“冰雪舞台”之上。鹤群在此起彼伏、声闻于野的鸣叫声中上演着壮美和谐的“舞蹈”。

“咔嚓,咔嚓……”一旁蹲守的张林凤迅速摁下快门,记录下这绝美的一幕。张林凤是衡水市的一名退休公务员,也是一名鸟类生态摄影师。她与鸟儿相识、相知、相惜,用镜头定格了200余种鸟类的美妙身姿。



每到周末,家住桃城区的张林凤都会拿上相机来到衡水湖畔,抓拍飞鸟。与野生摄影结缘,纯属偶然,张林凤回忆道,“那是2011年的一个冬日,我和朋友们到衡水湖游玩。夕阳下看到一群白天鹅飞过湖面,水天一色的壮美景色,鸟儿翻飞的美妙画面,让我爱上了摄影,而且专拍衡水湖的鸟儿。”

近年来,衡水湖已经成为候鸟们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当候鸟迁徙季来临,各种冬候鸟纷纷飞抵这里。它们有的停歇补给,恢复体力后继续南迁,有的在这片环境良好、食物充足的水域度过冬天。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张林凤自2012年起,决定用镜头拍下可爱的“鸟精灵”,透过它们反映衡水湖生态环境的变化。为了将鸟拍得更灵动,张林凤不断向拍鸟的前辈们取经,努力学习拍摄方法。采访中,张林凤告诉记者,“空余时间我都会去观察鸟儿,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这样才能拍到好的照片。”

十多年来,张林凤骑着单车寻遍了衡水湖周边村庄的角角落落,拍到了震旦鸦雀,中华攀雀,彩鹮,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白秋沙鸭,白琵鹭,红嘴巨鸥,棕头鸥,须浮鸥,大小天鹅等200多种鸟类,这些野生鸟类中不少是新发现的物种和濒危鸟类。

朝夕相处中,张林凤和鸟儿有了朋友般的默契。“我听鸟儿的叫声基本能分辨出这是什么鸟,它表达着什么样的情绪。”张林凤告诉记者,“我之所以能近距离的拍摄到鸟儿的珍贵照片,是因为鸟儿这种动物具有独特的灵性和智慧,它们和人类之间存在一个安全线。这些年我掌握了不同鸟儿的习性,在不对鸟儿干扰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正常拍摄,也和它们成为了朋友。”

“这是我2012年拍摄到的豆雁迁徙到衡水湖的画面,近万只豆雁同时展翅飞翔在湿地上空;这是2016年7月份,我们在小湖区拍到的青头潜鸭,一雌一雄,带着11只雏鸭,这是我们在衡水湖第一记录到青头潜鸭在这里孵化了……”张林凤拿出手机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

张林凤的照片,记录着绿荫里一对对相视的双眸,蓝天下一双双相随的倩影,也记录下了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的衡水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点滴变化。“鸟类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水质污染,它们就会离开;鸟类还喜爱安静,一旦周围有噪声,便迅速躲离或搬迁,甚至弃巢……”张林凤说,“近些年来,衡水湖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好转,使栖息的鹤类越来越多,例如白枕鹤、白头鹤,还有纯野生的丹顶鹤等等,吸引了许多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鹤类研究专家、学者们前来……”现在,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迁徙到衡水湖附近栖息繁衍,张林凤在拍摄野生鸟类的同时,也见证了衡水湖生态的好转。

如果说拍鸟是张林凤的爱好,那护鸟则是她的情怀和责任。在拍摄过程中,她发现并举报了十几起捕鸟和伤鸟事件,解除了数张捕鸟网,营救了部分珍稀水鸟。

作为“鸟网河北衡水站站长”的张林凤,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鸟友们来衡水湖进行自然拍摄。在她的极力倡导下,滨湖新区综合治理执法大队在衡水湖小湖区的冰面上设立了多个破了冰的水面,为冬季越冬的候鸟建立生存的鸟环境,为在衡水湖过冬的鸟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