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中彰显新担当

——访故城县委书记王立峰



点击观看短视频。徐鹏璐 刘耀午 摄制


在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感恩奋进、担当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衡水篇章的新形势下,故城县作为冀东南农业大县,运河明珠,如何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融入对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重大历史性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故城大地落地见效?日前,记者采访了故城县委书记王立峰。


 记者:众所周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故城县在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是如何发展乡村产业的?




王立峰:我们按照“围绕龙头做产业,围绕产业上项目”的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着力培育以设施农业为核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13个招商团、3个驻外招商机构,多次跑部进厅下天津,主动抢、跑、招,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一方面,引进建设总投资225亿元的五大现代农业产业链,其中正大肉鸡产业链一期项目年产值达到28亿元,以岭中医药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3亿元,康宏奶牛产业链“认养一头牛”奶产品畅销全国,液态奶加工项目落地建成,生猪产业链养殖规模达到30万头,果蔬产业链每年向京津冀鲁地区销售优质果蔬3亿多斤。另一方面,发挥京杭大运河纵贯县域75公里,运河文化、董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精雕细琢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董子学村、绿康德国农庄、万亩花海等旅游节点,打造京津冀城市人口休闲旅游目的地。今年以来,成功举办“清风竹韵·曲水流觞”等系列文化活动,接待游客84万人次,拉动旅游消费4亿元。


记者: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村集体有钱办事、更好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故城县是如何探索模式创新、路径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



王立峰:我们一是立足粮食安全,立足群众自愿,立足自主经营,立足自力更生,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的农业“五位一体”新型经营模式,发展粮食作物规模经营28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1800多万元。二是与北京新发地市场和正大集团、以岭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发展棚菜、金蝉、肉鸡、高油酸酯花生、油莎豆等特色种养,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7万多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带动62个村年增收630万元;清理农村残垣断壁、废旧房屋,腾出土地460亩,见缝插“绿”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既扮靓了乡村面貌,又增加了集体收入。截止2022年底,故城县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10万元以上村达到443个,占比82%,50万元以上村67个,占比12%。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将实现全覆盖,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0%以上。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故城县是如何落实落地,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



王立峰: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载体,集中开展了农村厕所改造、垃圾污水和黑臭水体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村庄清洁行动战役,推动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如今在故城,和美乡村建设已经在全县538个村全面开花。具体工作中,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风貌提升规划》,强化规划对建设的指导作用。二是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文化塑魂、村庄绿化、爱国卫生运动“五大行动”,打造了节振国纪念馆、“七十二皇窑”村史馆、红星文化广场等特色节点,清洁乡村、无废乡村全面覆盖,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彩。三是健全观摩拉练、领导包联、四务公开、网格管理、积分奖励、道德评议等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治理水平。我们坚持定期举办和美乡村观摩拉练活动,通过现场评比、擂鼓夺旗等方式,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县建成省级美丽乡村50个,吴梧茂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董学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现在的故城农村街道整洁、花红柳绿、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洋溢着满满地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实习生:刘耀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