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衡水四院)新生儿科传来佳讯:护师李晓龙带着他发明的临床喂娃小神器,在河北省第五届“驼人杯”护理创新改革的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同时,我们了解到,除了这项获奖的产品,李晓龙和他的同事们还共同研发了很多临床实用的发明,深受患儿家属欢迎。带着满心期待,我们来到了衡水四院新生儿科。


李晓龙的获奖证书


新生儿科所接收的患儿大多是从脐带结扎到28天之内的新生儿,诊治各种疾病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早产儿(患儿小到胎龄仅仅26周就出生了,体重仅仅1.017公斤)及各种疑难杂症。由于其特殊性,科主任及名护士长对于科室的各项指标把关都非常严格——环境必须安静、卫生;医护人员必须有爱心、耐心、业务素质过硬;各种医疗设备必须达标。


首先见到的是新生儿护士长张岭,当时她正在病房内护理患儿,听闻来访急忙处理好手头工作,匆匆赶来。她高兴地说:“晓龙的发明获奖,是我们整个科室的大喜事啊。但您有所不知,我们从2008年到现在,就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创新,很多小发明已经应用到临床上,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项发明能够获奖,不光是对我们四院新生儿科护理人坚持创新的认可,同时也鼓舞了我们继续创新改革的斗志。”


言谈中,我们了解到,新生儿科共8名医师,22名护理人员,80后的李晓龙就是这22名护理人员中的一员,有趣的是,他还是这22人中唯一的男性。


“护士长,您找我?”随着声音,门外走进一个戴着医用口罩的清秀的青年男子,个子不高,慢声细语的说话方式让人一听顿感亲切。他就是李晓龙,也是该科室各项小发明的“主角”。


晓龙是2012年来到新生儿科的,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一个问题:患儿使用无创呼吸机时需要固定管路,但患儿皮肤稚嫩,长时间地被管路压迫,无论是皮肤与管路还是皮肤与管路终端的鼻塞接触的地方(即头部及鼻中隔)都难免受损。与成年患者不同,患儿不能自主表达身体的各种不适,晓龙和他的姐妹们只能通过患儿的一声婴啼、一个动作来揣测他们的感受,这要求他们在护理中要投入百倍的细心和耐心。

 

每个患儿健康返家前,家属都会要求与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合影


当时,科室曾参考北京各大医院的做法尝试用3M胶带固定管路等方法来改善“压伤”这一状况,但终究不能完美解决问题。晓龙结合大家的经验,用棉帽、固定夹及其它附属品来代替传统固定管路的材料,采取了一种新的固定方法,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研制出该科室的第一个“小发明”——CPAP管路固定帽。患儿使用这个“CPAP管路固定帽”后,不但提高了上机效率,而且管路固定稳妥,更能避免皮肤出现压伤。很多患儿家属在接孩子出院时说:“你看看咱这孩子从四院新生儿科出来后,健健康康,白白胖胖,笑起来就跟年画中的娃娃一样,真好!”


患儿戴着CPAP管路固定帽惬意入睡


“每一个发明背后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比如在缝制新固定夹上,是团队里的姐妹们发挥她们心灵手巧的特长,亲手帮我缝制才能够顺利完成;材料方面,多亏了张岭护士长的大力协调,我才能筹备齐全;期间还有科室刘玉敏主任以及各位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李晓龙说,“我很庆幸在一个家一样的集体工作,大家都像亲人一样,为了同一个目标,每个人全力以赴,所以才有了我们第一个小小的成就。”


患儿管路固定帽的成功应用,受到了医院领导的重视。医院不但大力支持该科室在创新改革的路子上继续进取,而且要求他们尽快将“小发明”在临床应用上发扬光大,鼓励他们申请专利,形成自己的特色。


日常培训


在医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晓龙所在的科室掀起了一股“创新风”、“发明热”。平日工作中原本不太重视的问题,成了大家重点发掘的目标。以前把难题报告给主任护士长就万事大吉,现在每个人都会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我要怎样来解决”。平日里聊天的内容,也大多变成了讨论解决工作难题的言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各种奇思妙想的“金点子”开始层出不穷:防止患儿脑勺压伤的“小棉球”、便于护理人员携带工作的“便携器”……


今年7月12日,为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创新,河北省护理学会在石家庄举办了河北省第五届“驼人杯”护理创新改革评比活动。李晓龙带着他新研制的“新生儿喂养器”参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该创意也吸引了大批厂商的关注。一些专家认为,“新生儿喂养器”的构思别出心裁,假以时日进一步完善,必定能解决现阶段母乳运输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河北省护理学会理事长赵莉(左)与李晓龙(右)在颁奖会场合影


一个细心的发现,一个小小的发明,处处彰显优质,时时充满关爱。在对四院新生儿科采访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衡水四院践行创新发展实践,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全院医务系统广大职工创新积极性,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健康衡水”建设的氛围和决心。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不断培育出像新生儿科这样优秀的科室,像李晓龙这样扎实本职工作积极探索创新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