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出版的《大唐之国 1400年的记忆遗产》是本很有质感的书,拿在手中沉甸甸的。精装版灰绿硬质封面,取自玄宗书法的烫金隶书大字、黑色布纹书脊两侧精致的缠枝花纹,装帧设计雍容大气,透出勃勃生机又不失沉稳庄重,与著作的整体气息贴合度相当高,看着让人赏心悦目。


到了一定年龄,对颜如玉黄金屋渐渐无感,但对未知的探寻仍会保持兴趣,因此秉烛夜读算是人生乐事之一。有所思、有所得,常常会有意外之获。无论什么时候,提升自我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作者葛承雍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总编,求学时便对穿越时空的历史碎片兴趣浓厚。1982年读隋唐史研究生时,他曾冒雨骑着自行车从西安到渭北蒲城县考察新出土的高力士神道碑。多年的学术历程让他明白,唐朝历史已经过去一千多年,史书上的事实并非历史的真实,谁也不可能知道当时历史的真实全貌。然而,他还是希望能写下留得住的文字,能更真切了解唐代的政治与社会,大国的文化与魅力。


葛承雍认为,大唐之国开启了真正的“大中国”概念,然而,这荣耀已经成为一千多年前的遥远历史,我们需要对其内部治理和国家管理进行长期的具体探究,为的是不再重犯大国衰落的错误。这本书,就是从个人角度看待从政治到经济的若干历史遗产的历史记忆。


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通史、断代史、编年史,《大唐之国》另辟蹊径,分八个章节以全新视角对唐代综合概貌进行梳理,讲述的层面从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典章制度等基础框架延伸到物质文明、文化艺术、民风民俗。作者用最新的考古挖掘研究成果解析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现象,具体到了人物影像、时尚潮流,甚至有解梦、祥瑞、制酒等内容,琳琅满目、包罗万象、妙趣横生。因此有评论称,这一幅幅社会图景,似乎正是唐人的某种“心灵史”。


这部作品并非说明书意义上的泛泛介绍,而是在深入剖析之后进行思索归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非常具有开拓性和启发性,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葛承雍有这样的观点,“当今学术研究不能完全钻进故纸堆中,要超越文献史书缺憾的局限性,利用考古文物新资料,采用世界的眼光、世界的思维和多民族的观察,解读唐代盛大的主流,颠覆传统的观念,提出大国际的历史理念。”这就为在文本资料阙如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进行历史问题的研究探索,点出了一个方向。


书中引用了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赠康洽》诗句:“黄须康兄酒泉客,平生出入王侯宅。今朝醉卧又明朝,忽忆故乡头已白……”这写的是当时长安胡人的思乡之情。唐代长安是当时东亚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廷奉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政策。据《唐六典》记载,曾有70多个国家与唐王朝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到达京城,因而长安成为民族成分和各国人种最复杂的地区,具有国际化都市的性质与色彩。


在世界文明历史上,唐帝国的世界性显得非常宽容和突出。作者指出,没有文明创新的社会无进步可言,而没有制度支持的社会文明则不可能长久。盛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国家,长安不只是单纯的中国首都,也是东亚文明中心和国际化都市。它不但具有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越性,即物质生活的富裕、典章制度的完善、中央朝廷的权威、军事实力的威慑,宗教理性的宽容、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领先,甚至包括服饰发型的新潮。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飞速发展,国力日增,在国际上的声音也更加洪亮有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次回归、复兴,我们的文化自信、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从汉服文化流行、古风曲目大热即可略见一斑。


“纵观一千多年前盛唐所展现的一幅幅世界文明交融图,我们不是在简单地述说过去,而是在启迪未来,激发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迈向新世纪的信心。对我们今天与世界各种文明建立联系,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言,一个民族理应以严肃的态度用最庄严的方式向自己的盛世致敬,苦难会给一个民族坚韧的品格,胜利则会给一个国家信心与力量。这是一个不能忘却的大国纪念,也是需要传达的铭记历史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