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哪怕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能在焦虑中辗转难眠;办公桌前,一行行代码或报告,常常让人感到透不过气。心理健康早已不是少数人的困扰,而是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真实体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AI 心理疗愈工具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常被忽视的角落。它们以更低的门槛、更普惠的方式,尝试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情绪支持途径。



AI心理疗愈的崛起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加速扩展,涌现出一批颇具代表性的产品。比如来自美国的Woebot,由斯坦福心理学家Alison Darcy创立,它以对话式AI为核心,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理论框架,帮助用户识别非理性思维,并提供练习建议。一些研究显示,两周的使用已能带来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改善。



另一款来自印度团队的产品Wysa,则通过温暖拟人化的“企鹅”形象提供陪伴体验,帮助用户在轻松的对话中逐渐表达情绪。目前,Wysa覆盖用户遍布150多个国家,在英国国家医疗体系(NHS)中得到应用,还获得了美国FDA的“突破性医疗设备”认定。它已不再只是一个心理工具,而是被正式纳入更广泛的公共健康服务体系。



在英国,也有一些团队(如KY Health)正在探索AI在心理健康早期干预中的应用,希望通过模型来辅助医疗体系提前发现抑郁和焦虑风险,从而减少更严重问题的发生。与Woebot、Wysa相比,它们更强调筛查和临床支持,为公共卫生体系提供补充。


AI心理疗愈工具已经不再是边缘化的实验,而是逐渐进入主流应用场景。它们具备低门槛、可扩展、随时可用的共同优势,恰恰回应了当下心理健康服务供需失衡的痛点。


心理健康为何成为战略赛道?


心理健康曾长期被视为“小众问题”,但如今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的焦点。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抑郁和焦虑在人类疾病负担中排名持续攀升。然而,传统心理服务往往费用高昂,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以美国为例,一次心理治疗的平均费用在100至200美元之间,而专业心理医生数量远远不足。中国也面临类似困境,心理咨询师数量仍偏少且分布不均,许多人明明需要帮助,却苦于“求助无门”。


这种矛盾,正促使心理健康从“个人困扰”走向“社会议题”。政策层面,美国FDA开始制定数字疗法的监管框架;英国NHS已将AI心理工具纳入其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中国教育部、卫健委等机构也发布多项政策,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机制,标志着公共系统已开始融合科技手段,主动回应心理需求。


资本的目光同样紧随其后。过去五年间,全球心理健康相关初创企业的融资额显著上升。Woebot曾在2021年完成9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累计融资超过1.14亿美元。Wysa在2022年完成由HealthQuad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人看重的,不仅是这一领域的社会意义,更是未来 5–10 年内巨大的市场潜力。


栖心港的差异化路径


在国际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市场也在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解法。栖心港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既吸收了AI心理疗愈的核心理念,又结合本土用户的独特需求,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是爱卡(AI卡)。它借鉴心理学中的OH卡原理,通过“图卡+字卡”的随机组合,激发用户的潜意识联想,再由AI引导师引导深入对话。这种方式比传统的问答式机器人更直观、更具象,也更容易触发情绪共鸣,让用户在互动中自然敞开心扉。



进入“栖心港小程序”,首页点击体验 “AI视觉疗愈”。


除了爱卡,栖心港还搭建了AI CBT系统。它将认知行为疗法的结构化方法引入AI交互,既能提供即时的情绪支持,也能在长期使用中帮助用户完成认知训练和思维调整。换句话说,栖心港的AI不仅是一个“倾听者”,更是一个“陪伴式训练师”。



进入“栖心港小程序”,点击“聊愈一下”,选择“AI聊愈师”,选择你喜欢的外星形象作为你的聊愈师。


更重要的是,栖心港坚持低成本与普惠化的理念。通过微信小程序和校园里的“心灵驿站”,它把基础服务公益化,让更多学生、职场人士和社区人群都能轻松获得支持。与动辄数百元一次的传统心理咨询相比,栖心港降低了使用门槛,让心理服务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更多人可以触手可及的日常资源。


AI心理疗愈的角色定位


AI心理疗愈正在逐步改变行业格局。从最初的新鲜尝试,到如今逐步进入公共服务体系,它已不再是边缘性的创新,而是被赋予了更深远的行业使命。


对个人而言,它是一个随时可以对话的“数字伴侣”;对机构而言,它是一套可扩展的心理支持解决方案;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正在推动心理支持从“稀缺资源”走向“普惠公共品”。


作为中国的本土探索,栖心港正以“爱卡+ AI CBT +普惠化服务”的组合走出一条新的路径。它所要回答的,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心理健康服务,如何才能真正普及化、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或许在未来,当人们谈起心理健康时,想到的已不再只是咨询室里的一次面对面会谈,而是一个随时可以点开的应用,一段随时可以开始的对话。


编辑:牟玉珍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心理科技·前沿观察|AI如何改变心理健康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