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一批零碳园区”被列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的今天,传统园区一端面临着“降碳减污”的刚性约束,另一端是“招商发展”的迫切需求;制造企业则承受着能耗成本高企、碳关税壁垒与数字化转型的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中能国新环保科技凭借“投、规、建、运”一体化的扎实能力,正成为“双碳”赛道上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作为中能国新集团“双碳”产业板块,中能国新环保科依托集团投融资、产业投资、供应链金融等多元业务矩阵,聚焦存量园区升级、新建零碳园区、企业零碳改造三大核心场景,致力于成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双碳”战略合伙人”—— 从资金到技术,从规划到运营,从产业导入到挖掘碳资产价值,系统化解决“双碳”路上的关键难题。
不缺资金,更懂 “省心
“想做零碳改造,但前期投入太大,财政压力扛不住”“找了好几家公司,规划的归规划,建设的归建设,后期运营没人管”—— 这是多数地方政府与企业面对“双碳”时的共同困境。而中能国新环保科技的“投资模式”,恰恰戳中了痛点。
不同于传统“先付费再服务” 的模式,公司采用“全额投资 + 股权成立项目公司” 双路径:无论是新建零碳园区的厂房、能源设施,还是存量园区的光伏储能、节能改造,亦或是企业的数字化能碳平台搭建,中能国新环保科技都能实现“资金全额覆盖”,地方政府与企业无需承担前期投入风险。
“我们要做的不是‘卖方案’,而是‘共担责、同收益’。” 中能国新环保科技负责人表示。以重庆某智慧近零碳园区为例,公司不仅全额投资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能碳管理平台,还联合当地平台公司成立运营公司,后期通过碳资产交易、绿电销售等完成收益反哺。
不止建设,更重 “运营”
不少园区曾陷入“重建设、轻运营” 的误区:光伏板装了,储能柜摆了,却因缺乏专业管理,能耗数据混乱、碳减排量无法量化,最终沦为“形象工程”。而中能国新环保科技的“投规建运一体化”,恰恰补上了“运营”这关键一环。
在规划端,公司不搞“一刀切”:针对园区的资源禀赋(如光照条件、产业结构)、企业的用能特征(如高耗能设备、生产周期),定制 “零碳路线图”—— 西南某园区侧重“虚拟电厂 + 电力现货交易”,华东某园区聚焦“余热回收 + CO₂资源化利用”,华中某园区主打“碳资产开发 + 绿色招商”,每个方案都贴合实际需求。
在建设端,覆盖“能源、建筑、交通、循环” 全场景:从屋面光伏、风电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到锅炉、空压机等节能设备替换,再到绿色交通体系、废弃物集中处理系统,甚至前瞻性布局 CCUS 碳捕集、氢能应用等新技术,确保“建得好、用得上”。
更核心的是运营端:公司搭建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通过区块链、云计算技术实时监测园区与企业的能耗、碳排放数据 —— 小到某台电机的实时功率,大到整个园区的碳配额盈缺,都能可视化呈现;同时提供“碳资产全链条服务”:帮园区开发 CCER 项目、参与炭交易,帮企业核算产品碳足迹、应对欧盟 CBAM 碳关税,甚至指导申请绿色债券,让“降碳” 真正变成“增收”。
让零碳园区成为招商优势
对地方而言,零碳建设是“以绿促产、以产兴城”为主要目标。中能国新环保科技深谙此道,将“绿色招商” 作为核心竞争力,让零碳园区从“环保标杆” 变成“产业洼地”。
依托集团“投、孵、整、招” 服务体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医药SPD智慧云仓、AI智能教育装备等领域,已建立起丰富的产业生态网络,能够根据地方规划,精准对接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链主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以及成长性强的优质项目。
更具创新性的是“供应链金融招商” 模式:对入驻园区的企业,中能国新环保科技可联动集团供应链金融板块,提供低息融资、账期优化等服务,解决企业“扩产缺资金” 的难题;同时通过“零碳工厂认证” 助力企业提升品牌价值。
“双碳”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修课”
当绿色发展从“政策要求”变成“市场刚需”,当碳资产从“未来收益”变成“当下红利”,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决定了零碳之路能走多快、走多稳。
中能国新环保科技,既有国企的“稳”—— 资金可靠、资源深厚、履约有保障;又有科技企业的“活”—— 技术领先、模式创新、服务灵活。无论是地方政府想打造“零碳招商标杆”,还是企业想破解“能耗高、成本高、转型难” 困境,在这里都能找到“从方案到落地”的解决方案。
现在,中能国新环保科技正面向全国开放合作:如果你是园区管委会,我们可提供“零碳规划 + 全额投资 + 产业导入”;如果你是制造企业,我们能定制“节能改造 + 能碳管理 + 碳资产变现”;如果你是产业链伙伴,我们可共享“外资资源 + 绿色金融 + 供应链金融 + 市场渠道”。
“双碳”时代,不缺“参与者”,缺“探索者”;不缺“服务商”,缺“合伙人”。中能国新环保科技,等你来共绘零碳未来!
编辑:牟玉珍
原标题:中能国新环保科技 —零碳园区 “全生命周期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