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能源成本上升、监管压力加大,以及数字化和自动化迅速普及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安全、绿色、高效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dss⁺顶世智汇中国区总经理曾安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化工企业的转型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升级或产能调整,更涉及管理理念、文化构建与组织能力的系统变革。


 


从“合规”到“卓越”,安全成为转型基石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化工企业年均非计划停车达2-3次,折算月均约0.17-0.25次,在一些检修高峰期(如3-4月)故障率可达常规月份的2倍以上,全行业年损失规模约百亿元量级。


在曾安看来,安全已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是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尤其对于规模较大的化工企业来说,合规只是经营的底线。真正优秀的企业,其内部安全管理标准往往远高于法规要求。” 随着监管趋严与社会期望提升,中国化工企业逐渐意识到,一旦发生事故,带来的不仅是停产和法律纠纷,更是品牌声誉的长期损害和战略机遇的错失。


“我们帮助企业不再局限于‘不出事’,而是建立一套超前预防、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体系。”曾安强调,“这才是真正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的根本。”


在协助多家化工企业完成安全转型的过程中,dss⁺顶世智汇总结出一套清晰的文化变革路径,概括为“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全员参与”。


“安全转型不能靠命令压出来,关键在‘人’的改变。”曾安解释说,“有关领导强调管理者以身作则,用行动而不仅是语言展现对安全的重视;直线责任是指每一级管理者承担起该层级的安全职责,不能权责不清;属地管理强调物理和职能区域的清晰界定,避免管理空白;而全员参与,则是文化是否真正落地的最终标志。”


曾安指出,化工企业在转型上面的投入,远不止于“避免损失”,更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其中包含三个价值的体现:保护价值体现在减少事故带来的停产损失、法律风险及人员伤害;挖掘价值即通过卓越运营实现降本增效,比如提高设备可靠性、优化能耗和物料使用;而最高层面是创造价值,通过研发和创新管理,帮助企业开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工艺。”曾安说。他以产能调整政策下的企业举例:“一些被认为‘落后’的产能,其实可以通过安全管理提升和运营优化,获得继续生存甚至发展的空间。哪怕成本比同行低一点点,都可能在淘汰赛中活下来。”


 


研发与数字化:未来竞争的关键要素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进入制造业,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AI 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上的应用,使效率和精度都有了提升,视频监控和智能算法能够全天候捕捉不安全行为,甚至能定量评估隐患可能带来的危害,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决策支持。同时,大规模自动化减少了部分人员风险,但资产损失和环境风险却在增加,这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目的是释放整个化工价值链中的新效率。其直接应用之一是过程优化,即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模型对反应参数进行微调,动态调整生产条件,并实时优化原材料的使用。预测性维护是另一重要应用,人工智能通过分析设备健康状况检测异常,避免情况恶化,延长资产生命周期,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代价高昂的计划外停机时间。


整体来看,中国化工行业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持久的变革旅程。从安全管理文化的重塑,到智能化工具的应用,到企业自身的降本增效与研发创新,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正如曾安所言,仅仅给出方案远远不够,唯有陪伴企业走完整个变革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从合规到卓越的跨越。

编辑:牟玉珍


来源:鹰潭新闻网
原标题:化工行业迎转型 从安全文化到智能化的全方位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