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21日,由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教育局主办的“走出壤塘放眼世界、石榴同心逐梦科技”研学之旅(第三批次)正式开启,共306名壤塘学生在32名随队老师的带领下,从川西北壤塘县出发,奔赴绵阳及周边地区,在历史文化溯源、航空工业探秘、红色航天传承与现代科技体验中,收获成长。
文化与科技交融:研学亮点丰富多元
诗词浸润:在李白故里感受千年文脉
研学首站,学子们走进李白纪念馆,在古建群落中了解“诗仙”人生历程。通过“康文式手礼”体验、诗词创作工坊,学生们感受唐诗魅力。在绵阳博物馆,同学们沿着历史脉络,了解绵阳文化发展,完成一场历史探索。
航空与工业探秘:在北川机场、九洲技师学院探索科技
在北川永昌机场,“未来之鹰航空”团队为学生们介绍航空科技。大家近距离观察轻型飞机,在模拟飞行舱体验“驾驶”,还参与飞机逃生滑梯演练。
随后,学生走进九洲技师学院,在汽车工程、电子信息实训车间,观察工业机器人作业,了解无人机组装操控,对科技应用有了直观认识。
红色与航天传承:在梓潼两弹城、航天科技馆厚植家国情怀
走进梓潼两弹城,学生在“致敬两弹元勋 赓续强国之志”横幅下宣誓。在邓稼先旧居,通过简陋陈设与科研手稿,大家对“两弹一星”奉献精神有了直观认识。
在航天科技馆,火箭模型、航天服、太空育种实验让学生们兴趣浓厚。通过互动讲解,大家对中国航天成就有了更多了解,爱国情感得到激发。
科技体验:在东方神画感受科技乐趣
在绵阳东方神画,5D动感影院、沉浸式展馆让学生们体验科技乐趣。从非遗与科技融合展示,到“我设计的主题项目”创意工坊,学生们在体验中探究科学原理。
典型经验:多举措保障研学实效
课程设计:多主题融合 知识体系化
本次研学以“历史文化溯源”“现代科技探索”“红色精神传承”为三大主线,打造“诗词创作—航空原理—工业科技—红色教育—航天探索—科技实践”课程体系。例如,李白纪念馆诗词学习后,延伸“古代交通与现代航空对比”讨论;九洲技师学院工业体验中,关联“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思考,让知识在不同场景中相互联系。
教学实施:注重体验与实践
研学全程贯穿“做中学”理念。团队建设环节,通过“安全口诀创编”“车厢文化展示”,306名学生形成30个协作小组;航空、工业、航天研学中,“模拟飞行挑战”“工业机器人编程体验”“火箭模型组装”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红色教育中,“两弹元勋精神宣讲+宣誓仪式”让学生对爱国精神有了真切感受。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知识吸收率。
保障体系:资源整合与安全管控
研学联动壤塘县教育局、绵阳文旅、科技企业及院校资源,提前勘察交通、住宿、场馆,制定“每日安全简报+应急处置预案”。从壤塘出发时的“安全誓师”,到每日研学后的“安全复盘会”,32名随队老师全程保障,确保6天行程安全有序。
成长蜕变:知识与能力双提升
知识维度:视野得到拓展
研学前,不少学生对“航空科技”“唐代诗歌”“航天工程”的认知较为浅显。而在李白纪念馆,能辨析诗词格律;在北川机场、九洲技师学院,能了解“飞机升力原理”“工业机器人逻辑”;在梓潼两弹城、航天科技馆,能梳理“两弹一星到航天强国”发展脉络。知识视野得到拓展,逐渐形成更广阔的认知思维。
能力维度:协作能力有进步
306人队伍划分30个小组,从“车厢文化设计”到“工业实验分工”,学生在协作中学会沟通、分工与担当。一名随队老师表示,学生们有了明显进步,从开始的些许胆怯到后来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情感维度:家国情怀与科技梦想被激发
在邓稼先旧居的宣誓声中,在航空模拟器的操作间里,在航天科技馆的火箭模型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与科技梦想明显激发。不少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研学是民族地区学生“走出大山看世界”的一次实践,也是“文化浸润+科技启蒙+精神铸魂”的育人过程。下一步,研学团队将继续优化课程,助力更多民族地区学子拓宽视野、逐梦未来,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团结与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牟玉珍
原标题:306名壤塘学子开展“走出壤塘放眼世界 石榴同心逐梦科技”研学之旅 科技文化融合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