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一文创,2002年起源于广东,是行一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旗下已沉淀20多年的百货精品连锁品牌。一直坚持趣味生活快乐购的品质严选理念,为用户搜罗全球百货精品,打造真诚走心的品牌服务体验,赋予趣味新零售的快乐购物场景。
从一家社区文具店,到如今90家门店日均1.5万单的文创连锁巨头,行一文创更在即时零售的浪潮中,选择与HiShop海商合作搭建的即时零售系统,交出一份令人惊叹的答卷。
一、从校园小店到文创连锁:20年的热爱与坚持
2002年,行一文具店在东莞理工大学旁悄然诞生,谁也没想到这家小店会成为陪伴一代东莞学子成长的青春符号。20年来,行一文创始终秉承"热爱、趣玩、快乐、惊喜"的选品理念,深研用户期待的文小物,不断赋予文创产品新的趣味与生活品位。
2007年,行一文创正式以连锁品牌模式实现多店直营,迈出了规模化发展的第一步。2013年,品牌特聘香港著名设计师打造全新品牌形象,为“趣味生活新零售品牌”的定位砥砺前行。截至2023年,历经十年磨一剑的专注沉淀,行一文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5大定位系统:
● 用户定位:以年轻快时尚群体为核心,覆盖精致宝妈及追求品质的文创爱好者
● 价值定位:用趣味生活文创好物,打造快乐购物全旅程
● 差异定位:坚守品质与服务创新,专注趣味生活快乐购
● 场景定位:精选优质创意商品,打造趣味主题陈列
● 服务定位:线上线下融合,持续创新升级用户体验
二、即时零售浪潮:当30分钟送达成为新刚需
2025年的即时零售市场已进入“门店网络力”竞争的关键阶段。美团、京东、饿了么三大巨头围绕用户心智、供应链效率和生态协同展开激烈争夺,日均订单量分别达到6500万单、1000万单的规模。这场竞争的本质是效率与成本的博弈,考验的是企业的门店网络力、数据实时力和履约协同力的综合实力。
智研咨询报告指出,即时零售已从早期的餐饮外卖应急需求,快速向全品类全场景的日常高频消费渗透,服务半径覆盖3-5公里,“线上下单,线下履约”的模式已成为零售创新的核心方向。用户对“30—60分钟送达”的心理预期已经固化,从吃喝到小物快需,越来越多品类被纳入"随手下单、马上到手"的选择集。
在这一趋势下,门店不再只是传统的收银终端,而是天然的前置仓与履约节点。对于行一文创这样以文创好物、IP潮玩、精品文具为主的连锁品牌而言,如何抓住即时零售的风口,成为实现二次增长的关键。
三、转型前的“成长烦恼”:三大痛点制约发展
在行一文创启动与友数连锁的深度合作前,虽然已拥有90家门店的规模优势,但在即时零售落地过程中遇到了三类典型“卡点”:
库存不准成为最大难题。单店账面与后台库存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线上卖空线下有货,或线上有货线下缺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转化与品牌口碑。这在SKU上新频繁、节效明显的文创业态中,问题尤为突出。
订单分发不稳同样困扰着运营团队。不同平台、不同门店的订单流转路径割裂,缺少统一的路由逻辑与优先级策略,人工派单、延时接单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配送时效。
营销链路断裂则制约了复购增长。门店有活动线上没触达,小程序推新品到店没有陈列联动,会员积分、券包、满减等玩法分散,导致复购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持续的用户黏性。
这些痛点并非行一文创独有,而是传统连锁品牌数字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正如行业分析指出的,没有门店网络力、实时力和协同力的支撑,即时零售容易"跑两步就喘":越促越乱、越卖越缺、越忙越差。
四、破局之道:90家门店变身智能履约网
面对挑战,行一文创没有选择“另起炉灶”,而是与HiShop海商建立深度合作,将既有门店能力进行"数智化、网状化"升级,把90家门店变成了一张高效协同的履约网络。
商品管理系统化是转型的第一步。通过统一SPU/SKU编码、属性、价格与上下架节奏,行一文创实现了"文创组合装/限定礼盒/节日定制"等特色商品的快速建档与一键铺货,解决了过去商品信息混乱的问题。
● 库存实时化则彻底解决了供需错配难题。建立总部—仓—门店三级库存实时同步系统,确保“门店可售库存”与“平台前端库存”一致展示,从技术层面自动规避超卖风险。这一举措直击即时零售的核心痛点,与美团等巨头的“所见即所得”用户体验标准接轨。
● 订单智能路由大幅提升了履约效率。多平台订单统一汇入系统后,按距离、库存、繁忙度、配送时段进行智能分配,异常订单自动预警与重派,彻底告别了人工派单的低效与混乱。
● 会员中台一体化则打通了线上线下的营销链路。会员、积分、权益、券包实现统一管理,支持企微/小程序/门店POS的全渠道打通,形成了360度的统一用户视图,为精准营销奠定了基础。
(HiShop海助力构建即时零售小程序展示,添加jiukeduo99体验)
五、三闭环体系:从“看见”到“送达”再到“复购”
行一文创通过三大闭环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即时零售运营链路,将“趣味生活快乐购”的品牌主张延伸到了线上场景。
前端成交闭环确保了体验一致性。小程序、视频号商城、门店扫码点单等所有前端触点统一到一个商品与库存口径,平台价、门店价、会员价与券包规则同源生成,真正实现了用户“所见即所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线上页面保留了节日主题、新品清单、周边打卡等设计,突出了文创业态特有的“逛感”。
中台履约闭环提升了配送可靠性。订单路由遵循就近原则,结合可售库存与门店忙闲度动态分配;超出门店半径则自动切换中心仓或邻店协作。通过对接多家即时配送渠道,系统能自动选择时效/成本最优方案,并设有异常单重派、超时预警机制,确保配送体验稳定可控。
售后与复购闭环则激活了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收货即触发评价/晒单任务,叠加积分加速器提升互动积极性;礼盒/组合装附带"搭配购"二维码,引导二次加购;基于购买频次/客单/品类偏好的精准推荐,成功推动了"文具—潮玩—礼物"的跨品类消费。
六、转型成效:日均1.5万单的增长奇迹
系统化改造带来的成效立竿见影。行一文创东莞区域90家门店整体跑出日均1.5万单的稳定成绩,人效与坪效同步提升,在区域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在配送时效方面,即配单“30—60分钟送达”占比明显提升,订单取消率、超时率显著下降,成功满足了即时零售用户对时效的高要求。这一成绩虽然无法与美团日均6500万单的规模相比,但在文创细分领域和区域市场中已属佼佼者。
库存管理的改善同样显著。门店可售库存与前端库存一致率大幅提高,超卖/缺货型差评显著减少,用户体验和品牌口碑得到双重提升。
更重要的是,会员运营效率的提升为长期增长注入了动力。会员月活、复购率随“积分任务—晒单—搭配购”链路稳步提升,私域留存能力增强,为行一文创构建了可持续的增长引擎。
七、文创连锁入局即时零售:“三要三不要”
行一文创的转型经验,为文创连锁品牌布局即时零售提供了宝贵的“三要三不要”启示:
三要:
要树立“门店即前置仓”的组织认知:即时零售不是简单的仓配项目,而是“每家门店都是履约节点”的组织工程。
要构建“数据一套账”的技术底座:商品、库存、订单、会员必须同源,否则会陷入越促越乱的困境。
要坚持“场景化经营”的前端表达:文创卖的是“逛感与灵感”,即时零售要把这种体验延伸到线上。
三不要:不要把平台当仓库:前端随意上新、后台不同步,是超卖与差评的起点。
不要只盯履约,不做复购:即时零售解决“快”的问题,会员经营解决“久”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
不要依赖人控流程:路由、重排、预警必须规则化、系统化,避免规模化后的人为瓶颈。
这些经验与即时零售行业“从高速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与精耕细作”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为更多区域型连锁品牌提供了转型参考。
八、结语:从网络实力到第二增长曲线
即时零售已从“概念热度”进入“网络实力”的硬仗期。行一文创与HiShop海商的成功合作,证明了区域连锁品牌完全可以通过系统化升级,将门店网络重构为"可运营、可协同、可增长"的履约网络。
从东莞理工大学旁的小小文具店,到日均1.5万单的文创连锁标杆,行一文创的20年成长史,既是一部品牌初心的坚守史,也是一部零售创新的进化史。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热爱、趣玩、快乐、惊喜”的品牌理念与即时零售的技术特性完美结合,既保持了文创产品的温度与创意,又实现了零售效率的提升与突破。
对更多区域型连锁而言,与其被趋势裹挟,不如尽快把门店网络用系统“激活”。当门店网络力真正转换为单量与口碑,即时零售才会真正成为可持续的第二增长曲线。在行一文创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传统连锁品牌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可能。
编辑:牟玉珍
原标题:行一文创×HiShop海商共携手,用即时零售重构文创连锁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