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泰晶科技(603738.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21亿元,同比增加3.55%;实现归母净利润8758万元,同比下降13.55%。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同比增加10.09%,环比下滑1.48%;实现归母净利润869万元,同比下滑71.52%,环比增长174.86%。
全球电子元件行业周期性波动与晶振产业技术迭代加速的双重压力下,泰晶科技在行业调整周期中展现出较强的经营稳定性。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承压、多数同业企业陷入亏损,泰晶科技成为国内晶振行业唯一连续三年保持稳定盈利的上市公司。
高端化布局构筑业绩韧性
2024年的全球晶振市场,上演了一场残酷的"冰与火之歌"。一边是下游需求分化、晶振厂商持续去库存引发的价格战;另一边却是汽车电子、AIOT、光通信等领域高端晶振需求激增,产品价值持续“量价齐升”。在这两极分化的产业变局中,泰晶科技以营收8.21亿元、连续三年稳定盈利的业绩,成为国产高端晶振突围的标杆样本。其财报数据揭示的不仅是企业个体的抗周期能力,更折射出中国电子元件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突围"的范式转换。
当同业纷纷收缩战线时,泰晶科技在逆周期中的高端化布局成效显著。据年报披露,2024全年,公司研发费用486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05%,在半导体光刻工艺、车规级产品、高频器件三大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围,构筑起高端元器件国产替代新壁垒。具体来看,公司积极推进光刻kHz小尺寸特性优化,成功攻克500MHz高频加工技术瓶颈,实现300MHz高基频晶振加工能力;有源车间进一步扩产增效,TCXO有源系列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较快;公司汽车电子战略提速,成立汽车电子事业部,在落地国内唯一独立车规专线及高规格CNAS实验室基础上,全系列车规级晶振已顺利通过了权威机构的AEC-Q200/Q100认证并已开发2000余款料号,产品全面覆盖五大域全场景,各类产品获得了国际、国内知名主机厂和Tier1的项目定点。
技术突破带来的结构性优势在细分市场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开资料显示,泰晶科技是唯一跻身全球前十的中国大陆晶体厂商。随着晶振行业的竞争加剧,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技术落后等原因逐渐被淘汰出局。在行业洗牌的过程中,泰晶科技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占率。
国产替代进程持续加速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晶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我国晶振市场长期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晶振产品的国产化替代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2025年中美关税政策的调整也为泰晶科技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4月以来,美国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中国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对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在此背景下,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多个行业展现出强劲的替代潜力,再次对晶振领域激发出强劲的替代动能。
泰晶科技年报指出,公司多个核心业务领域呈现发展新机遇。随着AI硬件需求爆发,AI赋能手机、PC、可穿戴设备等端侧智能化渗透,叠加算力升级驱动及国产替代,高基频、高精度、低功耗产品在AI端侧应用场景持续扩展。随着数据中心扩容,边缘计算兴起,更高基频、更高精度国产晶振有望在算力与光通信领域得到广泛适配与应用。此外汽车电子、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渗透初期,创造公司业务增长新极。
泰晶科技的客户资源与品牌优势也正在重塑产业关系。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公司积累了一批优质重点客户,这些客户对产品指标、产品品质、产品可靠性,以及产品的创新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前期供应链基本以日系同行为主供应,具有很高的供应商准入门槛。泰晶科技在年报中强调,“公司通过自身的品质保障、交付服务、产品创新,不断的改变这些客户的观念和认知,积极的导入TKD品牌,并作为其主力供应商,并且这种趋势成为市场常态。”
泰晶科技的逆周期成长轨迹,揭示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当传统成本优势消退时,唯有通过技术升维、客户深化布局开辟差异化竞争的赛道。展望2025年,AI终端设备创新周期启动,预计将带动微型化、低功耗晶振需求增长,汽车"新四化"加速,车规级晶振市场也仍处于国产替代前夕,服务器、光通讯持续形成新一轮需求共振。已完成高端产能卡位的泰晶科技,正站在需求爆发的交汇点上,将成为观察国产电子元器件产业升级的关键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