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耳朵越来越多的成为承接工作、娱乐、社交的“外接设备”。通勤路上会听音乐、工作里经常要参加线上会议,回到家后还会长时间刷短视频,当代人一天佩戴耳机的时间早已经超过3个小时,但入耳式戴久了耳道会发胀,半入耳式要担心滑落,头戴式更是闷得出汗,当耳机这一硬件设备成为生活里的必需品,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耳朵本身的感受?我想,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真正重视到耳朵的健康,所以开放式耳机品类越来越热门,选择也越来越广泛。我自己是去年刚好原先的耳机满三年发现续航能力越来越差,所以选择了新上线的Ola Friend开放式耳机,试过才真的发现什么叫真正的无感体验,耳朵也能得到“呼吸”。



和传统耳机带来的封闭体验不同,Ola Friend耳挂式的悬空设计避开了与耳道的直接接触,单只耳机只有6.6g,约等于10根羽毛的重量,实测戴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就会忘记耳机本身的存在,体验下来要比戴眼镜还轻,和耳朵接触的位置还用了亲肤的材质,出汗不会打滑。



Ola Friend开放式耳机在设计上也考虑到了兼容的问题,由超高弹记忆金属钛丝形成的耳挂弧度既不会像某些运动耳机那样紧箍双耳,又巧妙避开了眼镜腿的“活动范围”。在日常使用中,耳机能够时刻和眼镜和谐共处。并且相较我之前佩戴的那款旧耳机,它的发声单元重量要更轻、也更贴合,即便处于骑行、跑步这类场景下,依旧可以保持稳定牢固的状态。


而除了物理层面的舒适,Ola Friend的无感体验还延伸到了交互维度。因为是字节出品的,所以直接接入了「豆包」大模型,它比起手机和电脑端里的豆包来说,回答会更简单,更有与真人交流的体验。我们在骑行过程中能通过语音对话完成切歌、问沿途景观等日常操作,不必专程拿出手机,也不用刻意调高音量,就像跟身旁的伙伴交流一样自然。



当我们在旅游景区参观时,面对心中产生的疑惑与好奇,原先想得到解答得低头查询手机,但戴着豆包耳机,只需轻声呼唤“豆包豆包”,一个呼吸间就能得到答复。这样一种信息获取的方式,可以说很好地保留了我们驻足观赏时的连贯性。并且豆包还一点不抢戏,它属于那种“一直都在,但只有你需要时才会出现”的类型,既能让耳朵实时保持对环境的感知,还能随时调用数字服务。


Ola Friend开放式耳机的出现,似乎传达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所谓科技产品,应该自发去贴合、适应使用者,而不应让使用者反过来去适应科技设备。就好像挑选衣服需要优先考虑是否合身一般,在选择耳机时我们也该优先考虑耳朵的感受。基于这一点,Ola Friend开放式耳机的表现不可谓不优异。未来随着豆包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Ola Friend或许还将贡献更多亮眼的表现。




来源:固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