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作为中国聚变商业化探索的民营企业代表,自2017年起,基于低碳向无碳能源转型的创新战略,开启了聚变技术的自主探索。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路线和实验装置研究,新奥已成为中国聚变研发生态的关键力量,并以开放姿态持续为聚变研发贡献力量,形成了独特的前瞻性技术研发模式。



新奥等民营企业的实践正在为可控核聚变实现商业化注入新动力1月20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约束模燃烧”。“亿度千秒”的里程碑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也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2025年恰逢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看来,当下我国核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聚变堆是世界各大国高度合作与竞争的技术领域。


因无限、清洁和安全的特性,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中信证券相关研报认为,在技术路径基本打通、各国持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争相进入核聚变领域,与央企“国家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聚变商业化落地,给中国核聚变研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新活力。



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新奥愈发认识到,聚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科学工程,需要长周期的开放沟通、交流合作,整合全球智慧,推动不同技术路线兼容共济、协同发展。


新奥已沉淀出“求真务实、引领突破、生态共赢”的科研创新文化。开放要覆盖政、产、学、研,也要辐射国内外。“我们欢迎国内外专家提出的各类意见,新奥才能以不到300人的团队,吸引数千人的生态伙伴一起做。”刘敏胜说。


新奥的合作伙伴中,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与其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聚变物理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加速实现技术突破,培养后备人才;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多家国企和民营企业合作过程中,新奥也愈发感受到行业内外对可控核聚变创新的热情。从大型国企龙头到专精特新企业,当意识到新奥是在探索能源未来时,众多合作伙伴都曾表示不计成本也要支持。


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赛道上,正在形成“国家队”与民营企业战略互补的开放生态。新奥迎难而上、持续投入的实践,既是中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多元探索的缩影,也是民营企业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创新样本。


在冯开明看来,国家队和民营企业缺一不可。“国家队”是核聚变能从0到1核心突破的推动者,民营企业更可能成为从1到100放大市场化和创新化的加速器。


在可控核聚变的探索征途上,“永远需要50年”的魔咒一直如影随形。然而,众多民营企业不惧挑战,毅然加入聚变研究行列。尽管面临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短期难以商业化等难题,这些企业仍坚守长期主义战略,秉持产业报国的初心,凭借各自专长,不断融入中国聚变研发的大潮中。通过努力,正逐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加速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来源:秦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