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不仅拥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拥有那么多生动形象、技巧精湛甚至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民间传说、手工技艺、戏曲音乐以及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价值观等丰富多彩的无形文化遗产。


话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和元宵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众多说法,而其中在全国范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认为端午节是楚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同样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有爱情神话《白蛇传》里白素贞端午节喝下雄黄酒而现原形的片段。


众所周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丰富的节日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在端午节将近,全国各大景区已开始严阵以待,准备迎接又一轮“小黄金周”的旅游高潮。诚然,利用旅游刺激国民消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强调经济,让国民渐渐忽略要文明出行文明旅游,使得中华文明缺失,何尝不是得不偿失呢?


其实,旅游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已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节假日更是不文明出游集中爆发的时期。但每次大小假期一过,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旅游劣迹进入大众视野,小到“踩花大盗”、乱刻“到此一游”,大到扰乱秩序、危害安全,甚至走出国门还撒泼打骂。在已发布的“黑名单”中,有一言不合便向空姐泼开水的,有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的,有攀爬红军雕塑拍照的,还有殴打海外商店店员的。列入“黑名单”,意味着姓名、性别、籍贯和不文明行为事由将公之于众,期限更是长达1至5年。因为游玩而留下“污点”,对个人出境、信贷等都产生不良影响,这笔账实在划不来。


5月30日,国家旅游局正式下发了修订后的《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将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从6条增至9条。“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新增“不顾劝阻、警示从事危及自身以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活动”;“破坏生态环境,违反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定”;“违反旅游场所规定,严重扰乱旅游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等。


文明是一种习惯,不文明也是一种习惯。如何培养市民文明出游的习惯?这既离不开大家“自我约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意识,更离不开政府、景区对文明旅游的引导,对游览秩序的维护。近年来,我市经常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深入辖区,利用社区宣传栏,开展文明旅游进社区宣传活动。活动以宣传画和讲解等形式向居民宣传文明旅游知识,向群众灌输规范旅游的理念,引导群众做一个文明旅游的好公民,在全社会形成了“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的良好风尚,大力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王颖卓)

来源:衡水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