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声祭英烈:马本斋


祭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马本斋烈士:


日军大举入侵,国民党却叫嚣“攘外必先安内”,他写下七言绝句:风云多变山河愁,雁叫霜天又一秋;空有满腹男儿志,不尽苍浪付东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组建回民支队,屡建奇功,被授予“打不烂,拖不垮,攻无不克的铁军”。敌人丧心病狂,母亲大义赴死,留给儿子这样几句嘱托:“人活,要活得有脸有面;人死,要死得像模像样!胜败不在生死,比的是谁的骨气更刚强。”儿子也向母亲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连年征战,操劳过度,1944年他不幸倒下了,可他留给回民支队、留给全中国人民的英雄精神永远无法磨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康辉敬读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半身铜像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马本斋的半身铜像巍然屹立。他英姿勃发,目光如炬,一如他亲率的回民支队,豪气仍在世间回荡!



马本斋


马本斋,回族,1901年出生于河北献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这个居住了600多户回民的村子原来叫做东辛庄,后来为了纪念他,把东辛庄改名为“本斋回族自治乡”,在这里马本斋度过了他艰苦的童年。少年时代他随父亲到东北,投身东北军。1924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升到团长。“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国民党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训令,愤然弃官返乡。



回民支队在练习刺杀


“七七事变”后,日军的铁蹄踏到了马本斋的家乡,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马本斋组织本村70多名青壮年,成立了回民义勇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5月,马本斋与中共冀中军区党委取得联系,率部参加八路军,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总队”。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回民教导总队改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同志任司令员。



1937年到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浴血作战,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鲁豫大地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先后取得了南花盆、康庄、榆科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电视剧《民族英雄马本斋》剧照


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在他的率领下,回民支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马本斋之母白文冠


回民支队的接连胜利,使敌人恼羞成怒,近乎疯狂。1941年8月27日,敌人突然包围了东辛庄,放火烧毁了清真寺,野蛮地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敌人使用各种手段威逼她写劝降信,为了解除回民支队的后顾之忧,她以绝食同敌人进行着最后的斗争。白文冠绝食七天,吐血而终。马本斋惊闻噩耗,悲愤交加,提笔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他把悲痛化作英勇杀敌的无穷力量,投入到更加残酷的战斗中。



2018年马国超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父亲扫墓


1943年底,马本斋在率部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战斗中,长了毒疮。由于战事繁忙,加之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不久病情加重,住在河南濮阳县八公桥镇养病。5岁的马国超跟着母亲和姐姐去看望父亲。回忆往事,马国超将军依然激动不已:“当时他就问我,昨天教了你两个字,学会了没有?我说,学会了。他就拿个纸让我写,歪歪扭扭写不好,写了‘中国’两个字。我父亲当时就说,咱们的祖国就叫‘中国’,将来你长大了之后,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咱们的中国。”



在马本斋墓前采访马国超


1944年2月7日黎明,马本斋手握钢笔,半坐在床上,腿上摊开着《战斗札记》,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回民支队。以43岁的盛年,走完了他的革命历程。延安各界为马本斋同志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郑重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亲撰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马本斋纪念馆

来源: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