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如破浪长风,直挂云帆济沧海;征程似锦绣画卷,纵横正有凌云笔。


8年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正式开启。2900多个日夜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以透视历史、洞悉未来的战略眼光,用高瞻远瞩、周密细致的科学思维,擘画了燕赵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的一幕幕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上拓展,是新时代赋予京津冀三地新征程上的重大使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以科学思维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国家战略面对的时与势、稳与进、质与量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科学思维之“矢”,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美好未来之“的”。


以战略思维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锚定前进方向、抢抓战略机遇。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的交织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域之光,为全国大局增光添彩,三地重任在肩。一方面,要从全局高度和更长远的考虑来强化三地协同发展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行动认同,不断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另一方面,要保持如磐战略定力,对下一阶段困难有充分估计,更加讲究方式方法,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


以历史思维准确对照现实发展的坐标,把握历史规律、强化历史担当。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地创新资源富集、产业配套完整、人口规模较大、枢纽地位突出,新征程上,必将有更大作为。一方面,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坚持以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不断优化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历史耐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久久为功,下更大气力推动各项工作。


以辩证思维准确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抓住主要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是最主要的矛盾、最核心的任务。擘画京津冀协同发展美好未来,必须紧紧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关键。一方面,要从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加快构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体系,找准疏解单位和人员关心关切的要害发力,激发相关各方疏解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承接地要抓紧抓好各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政策落地落实,确保疏解项目能够转得来、留得下、发展好,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


以创新思维准确找到推动发展的引擎,突出主攻方向、注重激发活力。8年来,三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知难而进,不断优化创新路径,在产业、生态、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创新成果丰硕。面向未来,一方面,要明确创新发展目标,把创新摆在三地协同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狠抓科技“第一生产力”来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加强三地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场景共用。另一方面,要深度聚焦制度创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三地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一体化,以制度创新激发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发展伟力。


以法治思维准确消解转型发展的阵痛,依法化解矛盾、固化优秀成果。三地协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一方面,要坚持用法治思维推动解决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平安稳定等领域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理念,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及时把三地协同发展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规范起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使法治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底线思维准确坚守协同发展的底线,积极审慎作为、始终不逾红线。必须始终贯穿“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强烈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方面,要坚守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承受底线。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用产业的迭代升级,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另一方面,要坚持依规依法、降低风险。三地协同发展必然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中梗阻”,在推动解决的过程中,既要“大胆设想”,又要“小心求证”,尽可能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降到最低限度。


再出发,更光明的未来已经开启;向前进,更伟大的胜利还在前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来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