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创”


——承德市保护传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创新



8月25日航拍的承德博物馆。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摄


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


承德,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清代,这里因地处京师和塞北之间、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过渡地带,见证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留下一段段“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民族团结佳话。


“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高度评价并殷殷嘱托,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近年来,承德市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走进群众、深入人心,让历史文化名城展现出生生不息的魅力与风采。


科技赋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青砖灰瓦铭刻历史风云,楼台殿阁见证民族团结。避暑山庄的湖光山色里,承载了中华民族四海归心、天下一统的深沉梦想。


8月26日,天高云阔,绿草如茵,青山环抱中的避暑山庄尽显古朴而灵动。


作为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避暑山庄一直是承德的亮丽名片,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皇家园林的气派之景,在一景一物之间,踏寻历史足迹,感受文化脉搏。


如何保护好山庄的历史资源,传承好山庄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山庄文化保护提出的新考题,也是承德市文物局总工程师陈东和同事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陈东看来,文物保护是“留根”,更是“护魂”。曾经,看着色彩鲜艳的文化瑰宝在时光中慢慢暗淡,一度让陈东痛心不已,“我们希望利用科技手段,让文物在数字中活起来。”


在陈东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个“小目标”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今年5月,承德市终于有了自己的“文物医院”。


位于承德博物馆南侧的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实验室,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文物库房和数字化工作室210平方米。


“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陈东告诉记者,不久的将来,这里不仅能够培养承德自己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建立完备的文物修复技术和硬件设施,还将开展对丝织品、纸张、壁画、佛像、彩画、石雕等文物的科技保护,研究恢复古建筑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材料、技艺,破解古建筑保护的难题。


“‘文物医院’借鉴了现代医院的医疗理念,为每一件文物都建立起专属的‘病例档案’。”陈东告诉记者,这样可以知道我们过去对它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把它修复好。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文物健康地走向未来。


每一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临风致爽、清照宜人,宜照斋曾是皇帝游园休息之所,更是静观夕阳佳景之处。历经岁月洗礼和人为破坏,如今这处建筑早已损毁不见。


打开手机App,对着墙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幅“落叶随风满地休,夕阳余晖映朱墙”的园林美景。


“利用VR技术进行文物复原,是文物保护的发展趋势。”陈东向记者展示着上线不久的新技能。今年,承德市文物局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开展了避暑山庄历史原貌复原研究,对古建、历史、文化、艺术、园林等历史原貌进行现代化复原研究与艺术展现,让观众在云端走进历史,体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通过数字技术,让损坏的园林建筑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让世界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魅力。”陈东说,截至目前,已完成避暑山庄清舒山馆、清音阁、临芳墅、戒得堂、宜照斋等13处古建筑遗址的复原研究。


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漫步在青石小路,轻抚红色城墙,恍然间与历史打了一个照面。


“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才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陈东说。


学史研史,赓续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


8月26日,承德博物馆。


《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厅内,一幅展现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草原,逾越艰难险阻、万里东归的示意图,格外引人注目。正是在承德,乾隆热情接见了义无反顾回到祖国的东归英雄渥巴锡。


如今,这幅图安静地陈列于展厅,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以特有的方式昭示着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光荣历史传统。


一个展览见证一座城的历史。


2019年,承德避暑山庄东北方向,承德博物馆在此落成。第二年,《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就荣获被誉为“中国文博界奥斯卡奖”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作为承德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孙继新一直在思考,如何对承德独特的历史文化进行精深提炼,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


“承德多元融通、包容开放的文化底蕴,正源自‘民族团结’这一文化因子。”孙继新认为,这是一切文化资源的基础原点,是城市之根,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展览最终确定为“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正是在理念上敏锐抓住了“民族团结”这一核心要素。


而为了确保史料详实、主脉清晰,此前数年,由全国文博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承德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就已经开始了对展览的研究,对清王朝与各族的民族关系进行极为全面深入的梳理。


“最终,展览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时序,以事件为主线,展现清政府治国方针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功绩。”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利介绍。


漫步展厅,古香古色、气势恢宏,幽暗灯光下,时空穿越的深厚历史纵深感令人回味。


镇馆之宝“清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体积宏大,工艺精良,蕴含了一段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共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佳话;


横760厘米,纵29.1厘米,一气呵成的《古德颂》手卷,不仅是雍正少有的书法精品,更展现了雍正对佛学的精深理解;


通高42.5厘米的黄地粉彩瓷佛塔,以藏传佛教艺术造型为本,兼容清宫造办处工艺特色,是乾隆朝传世佳作;


……


时空交汇,一眼数百年。


“这些珍贵文物都是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选出的皇家瑰宝、梵宇藏珍,代表了清代工艺品的最高水平,有些更是重大历史实物见证,系首次对外展出。”讲起展品,韩利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455件文物,每一件都堪称精品,无不蕴含着古人贤者的大格局、大本事、大手笔。如何让这些静态的历史文物“活起来”?


在展柜前细细品味,一些小细节透露着真知灼见,带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历史回响。


比如,承德之名,究竟从何而来?既如此厚爱,为何雍正即位后未曾再幸临承德呢?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对此深感好奇。在清代民族关系板块,就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让人们“对话雍正”,深度挖掘了深层原因。


“每一件文物都是有态度的。”孙继新认为,不单是让展品活起来、让展览环境动态化,更应该努力延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展品和展览背后的文化立起来,去唤醒更深层次的文化启迪、情感共鸣和精神养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承德博物馆还通过云展览、文化讲堂、志愿者培训等多种形式,让文化遗存、历史信息、前人智慧等得以最完美、鲜活、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文脉传承与创新中涵养民族自信、汇聚奋进力量。


“文创”+“文旅”,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


蓝天白云下,以避暑山庄金山亭为背景,手持同款景点造型的雪糕拍照,成为年轻人游览避暑山庄的新玩法。


8月26日,记者在避暑山庄承德好礼文创店发现,文创雪糕成为小店的销售爆款,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承德市民王雨就是专程赶来“打卡”的一员。


镂空的雕刻、分明的层次,王雨一边拆包装,一边向记者感叹:“这哪里是雪糕,分明就是一件艺术品,我都不舍得下嘴了。”


吃完雪糕,她还惊喜地发现,雪糕棍竟还是印刻着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的书签,不禁称赞设计的巧妙用心:“能把青雀舫、金山亭、荷花、湖泊等元素浓缩在一支小小的雪糕上,既精致又不失美味。”


不只是文创雪糕,记者在店内看到,尽显避暑山庄特色的折扇、笔记本,宫廷刺绣风格的手包,Q版宫廷人物造型的水杯、摆件、书签等……吸引了不少游客争相“打卡”晒照。


“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在承德避暑山庄旅游集团投资发展部主管王顺涛看来,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物品,是他和他的团队需要不断摸索的课题。


随着文创产品不断更新问世,沉淀了数百年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越来越多游客通过文创产品走进历史,传承文化。


近年来,避暑山庄文创中心相继推出32个系列产品,近千款带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特质,兼具文化性、故事性、趣味性、创新性、实用性,将文物承载的无形文化打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与文化体验。其中,“避暑山庄乾隆游”“乾隆茶”“朕在旅行”“避暑山庄雪糕”等系列产品,在国内各类评选中多次获得奖项。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传播、交流的载体和平台。


土尔扈特母亲的泪水、父亲的伟岸、爱人的缠绵、儿女的依恋,一幕幕儿女情长,一声声聚散呼唤……去年,在避暑山庄蒙古包里上演的“沉浸式”皇家园林体验剧《梦入避暑山庄》,让不少游客印象深刻。


据了解,该剧真实还原了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艺术+科技+创新”的方式,使民族传承、情感、坚韧3条故事主线在22个蒙古包内设立的22个舞台中交叠呈现,以“沉浸式”实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避暑山庄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风情。


“文化遗产有着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该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王顺涛说,“文创”+“文旅”,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恐怕是擦亮文化瑰宝、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的必经之路。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