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大岭寨村。


万里长城气魄雄伟,工程艰巨,用砖量是天文数字,那么,建造长城的砖,是怎么来的呢?


“那是1985年秋天,有村民挖地窖,竟然挖出了一座砖窑。”在迁西县太平寨镇大岭寨村的一片小树林里,68岁的老支书段连清指着地面比划了一个半圆,“咱们脚下这个位置就是砖窑,考古专家考证后就把砖窑重新埋上保存起来了,旁边这排砖就是当时挖出的碎砖。”


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一片不大的土坡,种植着当地特有的安梨树,地面上覆盖着层层落叶,林间土埂上有一段苔藓斑驳的青砖矮墙,手感坚硬冰凉,与周围环境已是浑然一体。这处毫不起眼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大岭寨明代长城砖窑群所在地。


1985年10月18日,大岭寨村民在挖窑时发现了大量碎砖头,无意中又刨出了一块刻有“左三”字样的城砖,而后又发现更多摆放有序的整砖。对于生长在长城脚下的村民来说,这些砖太眼熟了。村民们当即停工,向县文物管理部门做了汇报。 1991年,在梨花盛开的春天,文物部门对砖窑进行了全面挖掘,一个窑壁为圆形、装满长城城砖的古砖窑破土而出。此砖窑窑床上遗存长城城砖400余块,其规格大致相同,长41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与附近长城上的城砖完全一致。根据长城上现存“万历十五年丁亥春防”刻石考证,这座砖窑可能是明朝万历年间春季修建长城时的遗物。2001年2月7日,大岭寨明长城砖窑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寨长城砖窑群遗址。


“当时来了很多专家,还有剧组摄像,场面可热闹了。后来经过专家挖掘,又在周围坡地上发现了6座古长城砖窑遗址。”回忆起当年的发掘,段连清说。多座砖窑遗址的发现,表明长城脚下分布着一片古窑群。此后,经过深入考察,其他几座砖窑与“左三窑”情况接近,大体属明代中期建筑。此窑群与当地百姓中流传的附近山上有“窑坡”的说法相吻合,由此推断,这里是明代修筑长城时一个规模较大的砖料基地。窑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明代长城砖的烧制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96年秋,距砖窑群不足1公里,在大岭寨村南东侧山坡,又发现了一片灰窑群,其中一座窑内的白灰基本未动用过。经当时的县文管所调查,认定为明代修建东山长城时的烧灰之窑,年代与大岭寨砖窑群大致一致,它的发现对研究明代包砖长城的建造工艺和建造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1年,该灰窑群也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岭寨为什么会有砖窑群呢?据分析,是因为大岭寨的土质粘性大。大岭寨村处于石灰岩地带,其所在的太平寨镇内发现过36.7亿年前的岩石鼻祖麻砾岩。“这里的土适合烧砖,据说烧砖时还加了明矾水。”段连清说。


大岭寨位于太平寨镇东北部,依山而建,东倚长城,西望远山,一条清水河穿村而过。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大岭寨村长城砖在山下烧制好后,就被士卒们运到山上建长城了。


“站在村里看长城好像离得挺近,但俗话说‘看山跑死马’,实际上去的路又远又难走。古代建长城时,路比现在要更难走,一块长城砖重大约12公斤多,背上山可真是不容易。”段连清说。


在段连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距公路最近的一座敌楼。敌楼距地面不过数米,但一边是险峻的山岭,一边是密布灌木荆棘的悬崖,拥有天然的防御屏障,想登上去绝不是件易事。在段连清的指引下,我们手脚并用地爬到敌楼前,发现四周根本没有路,山石尖利而松动。敌楼的二层已因岁月风化等因素而损毁,但是一层保存相对完好,沿着石头楼梯走下去可以看到完整的顶棚和墙壁,内有多个拱券形的门洞,格局分明,比在外面看起来要宽敝很多。透过四面的箭窗,可以遥望对面山上的敌楼,清楚地观察到公路和河口的动向。记者发现,建敌楼的砖果然与在砖窑看到的砖是一样的,用它筑成的长城,在承受了无数风霜雨雪的侵袭后,依然顽强地支撑着。


古老的城墙历经五百年风雨依然坚如磐石。


“再过几天,安梨树就要开花了,春天是我们大岭寨最美的季节。”在敌楼上,段连清指着四周的山坡说。


大岭寨的土质不仅适合烧砖,还非常适宜安梨的生长。当地特产安梨,种植历史悠久,以果实皮薄、肉厚、核小、酸甜可口而闻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的安梨就已热销上海、北京等地。如今大岭寨村种植安梨近万亩,村内建有安梨产园,每年还为村民提供安梨剪枝、嫁接和树间管理等方面培训,成立安梨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解决了村民的果实销路问题。配套建设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增收、集体增效,还实现了林药、林粮、林畜间作、间养。


据介绍,未来几年,大岭寨村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安梨特色采摘、长城休闲旅游、板栗生态观光等第三产业,打造融采摘观光、趣味探险、农村风情体验于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时下,长城砖窑熊熊燃烧的火焰早已熄灭,安眠在成片的安梨树下。漫山遍野的安梨花竞相绽放,蓝天之下,是望不尽的雪白。崇山峻岭之巅,古老长城傲立于花海之中,柔情绽放,生机无限。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