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得到国家关工委充分肯定的“‘平语’近人”进校园活动,到深受好评的小学课后免费托管改革、中小学营养午餐改革试点,再到获得人民群众广泛点赞的主城区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这些发生在广大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千万衡水儿女享受到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如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衡水教育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衡水教育发展的初心和使命。衡水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扎实推进“教育规范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有力推动了教育高质量发展。
群众和学校充分享受到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红利”
2018年,所带班级总人数65人,被衡中录取12人,市十四中录取3人。
2019年,所带班级总人数为65人,被衡中录取13人。
2020年,所带班级人数为65人,被衡中录取20人,二中录取16人,剩余学生全部被主城区普通高中录取。
这组数据是衡水市第四中学班主任老师李君君连续三年毕业生升学数据。“虽然这仅是小小的班级的数据,却充分彰显出2020年衡水市惠民招生政策改革力度之大、老百姓受益之广。”李君君如是说。
今年,衡水市第四中学分得公费指标生402人,比2019年多256人。该校完成了全部公费指标后,剩余学生全部被主城区普通高中录取,真正满足了本校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我儿子在班里的成绩为中上游,我很担心,因为这个成绩放在往年上高中都难。今年,通过教育改革,最后以50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衡水中学,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能享受到衡水最好的教育资源,我感觉很骄傲……”谈到今年的中考,2020年毕业生家长王立平打开了话匣子,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以上是衡水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成效的缩影。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上高中难、上优质高中更难问题,2020年衡水市对主城区普通高中招生办法进行了改革。通过增容挖潜,着力解决普通高中入学难问题。普通高中面向主城区招生15400人,占初中毕业生数的90.7%,比去年增加7.5个百分点。通过增加统一录取计划,着力解决优质高中升学难问题。主城区4所公办高中及其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等优质高中共统一录取8527人,录取比例占报考志愿学生总数的87.8%。通过加大公办高中指标分配比例着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4所公办高中公费指标生比去年增加2187人。通过增办高中学校,着力解决超大规模民办初中升学问题。滨湖新区志臻中学和桃城中学河沿校区两所超大规模学校,新增了高中层次教育。通过改革招生录取办法,着力解决高中学校重复招生和群众盲目择校问题。参照高考录取办法,公布一分一档后,由衡水市教育考试院对主城区考生按计划、按志愿、按分数统一录取,保障招生录取公开、公平、公正。
通过改革,中考生上高中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衡水主城区普通高中招生秩序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减轻了主城区群众子女上高中的经济负担。广大市民切实享受到了招生改革带来的实惠。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为切实解决市区学前教育资源紧张问题,一年多来,衡水市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90所,91所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全部完成统筹治理。主城区配建幼儿园实行统筹管理后,不仅免除了办园者的房租,还对幼儿园给予适当补贴,这“一增一减”,使办园成本大大降低,收费标准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同时,有了政府的资金扶持,幼儿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办园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广大市民对这一民心工程赞不绝口,纷纷感谢政府真正让孩子们享受到了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走进深州市第四幼儿园,音乐室里,孩子们快乐地唱着跳着;美工室内,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点着手指画;在科学发现室,孩子们一起动脑筋搭着积木……该幼儿园是今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按照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建设,可容纳300名幼儿。深州市今年新建并投入使用城乡幼儿园3所,公费园幼儿在园数量超过50%,普惠园幼儿在园数量超88%,有效解决了幼儿入托难的问题。
而在武邑县,总投资710万元、按照现代化新办学标准建设的第七小学,已于今年9月1日投入使用,每个班级由原来90人左右缩减至55人以内,彻底消除了大班额问题。该县今年新建了3所小学,其中两所已投入使用,另外一所年底建成投用。小学的建设,为促进该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衡水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陆续投资约15亿元,启动实施156个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等方式,新增建筑面积24.83万平方米,将增加学位25620个。市人代会每年将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使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总量持续扩大,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与城市建设更加协调。
另外,为让优质教育资源的“光和热”洒到城乡每个角落、惠及每个孩子,衡水市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2020年对198所学校实施城乡结对,全面开展校长教师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办学条件、学校文化建设等“六个帮扶”,让城乡学生同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解决家长接管难题,2019年开始,衡水市主城区所有公办小学全面实施了校内课后免费托管,下午延时1个小时放学,现有近4万名小学生享受托管服务,占在校生人数的98%。主城区非寄宿制中小学开展的营养午餐和午间托管服务改革也稳步推进,切实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突破性发展
当前,衡水市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短平快功能和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在斥资10亿元建设职业园区的基础上,2020年6月,衡水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以更大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全力打造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探索新路子。同时,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成功争列全省首批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为全省3个试点单位之一。
衡水学院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实现了河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层次艺术类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零”的突破,为衡水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后劲,也是推动衡水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
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
衡水市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群众。按照推进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思路,衡水市制定了《衡水市教育信息化2.0实施方案(2019—2022年)》,以“衡水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抓手,通过平台的应用,带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与服务能力。今年疫情期间,利用衡水智慧教育云平台、湖城云课堂平台,组织240名优秀教师开展线上教学辅导,录制公开课4108节,注册用户61.8万,累计访问量3.6亿人次,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让学生成长不延期”。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步伐加快,高中教育育人模式及招生教学改革日益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跨越,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教育综合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了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共同发展、亮点纷呈的地方教育新格局,这正是衡水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一张张出彩答卷。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更多家庭和孩子享受到教育“红利”,让每个家庭都能因教育而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每个孩子都能因教育而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