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王金荣轮休。之前,他已在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工作了整整24小时。



38岁的王金荣是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共产党员,医学博士,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2011年到市人民医院,一直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疫情发生后,他申请去武汉支援,没多久,被抽调到衡水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沿——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现在,他重点参与治疗的一个危重症新冠肺炎确诊病患出现好转迹象。


2月4日上午9点,正在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查房的王金荣接到紧急通知。“10点在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之后集中住宿不再回家。”他匆匆忙忙开锁骑车回家,拿上行李背包赶到集合地。“刚刚好10点到。”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沿,王金荣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他第一次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传染病人,也是第一次穿防护服。很快,他就尝到了那种闷热窒息的滋味,不一会儿就开始出汗、护目镜上雾蒙蒙的。“第一次进隔离病房之前是有小担心,毕竟这是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但真正进入病房进行具体治疗操作时,注意力非常集中,就把这完全忘掉了。”


传染病治疗流程各个环节要求都很严格。王金荣说,现在针对每个危重病例有专门救治小组。每天早上8点钟交接班讨论病情,确定需要调整的治疗方向和思路,向市里的专家组团队汇报后进行相关治疗,下午还有一次省专家组远程会诊,“前几天省里还派了一个专家常驻市三院,和我们一起抗击疫情。”王金荣说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阻击战中,医护人员对每一个病人都非常关注,“可以说,是集中了衡水乃至河北省最顶级的力量来进行治疗。”


“如果没有紧急情况,我们一般不打扰病人,让他有充分的休息。但医生要每时每刻都能看到他。”与普通确诊病例相比,特殊危重传染病人的治疗有更多精细化的工作,病人每天的吃饭喝水、吸氧浓度、输入的每一瓶液体都要精确计量计算;呼吸、心跳、血压、氧合指数、氧饱和度等,要24小时实时监测,精确记录数据,容不得半分疏忽。


王金荣与小组成员一起,把病人每天的各项指标数据做成趋势图,反复讨论分析。“主要是看治疗有没有效果,是不是要及时调整。”因为有多年ICU工作经验,王金荣知道,危重病人的情况存在各种可能,所以必须格外注意。“稍有异常,我们会立刻穿上防护服进入病房。”


对新冠肺炎危重病患的治疗护理,监测肺部情况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正常情况是推着病人去CT室或放射科拍胸片,但重症病人不适合移动。现在有床旁拍胸片的机子,笨重不便,且X射线有辐射,常做对病人不利。”为解决这一难题,王金荣融入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重症超声技术和理念,对传统设备进行新应用,评估肺部病情变化(传统超声科检查会看心脏、肝脾肾、血管等,但不做肺部),近几年在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推广使用,发展较快。


“这是头一次在市人民医院之外应用这项技术。”王金荣2014年参加了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在石家庄举办的全国第一期培训,把这项技术带到了衡水。“超声检查机器较小,不占空间,没有辐射,可反复多次操作进行对比观察,资料更为详细。武汉前线也有应用。”


王金荣来到市三院,第一时间开展培训,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让年轻医生可以简单快速上手操作。“每个值班医生都有可能进去给病人做这项检查。我们给病患确定常规部位,进行全方位扫描,用视频形式向隔离区外传送资料,供会诊参考。”


目前,王金荣的工作只有开始,不知道何时结束。集中住宿不能回家,每人单独一个房间,“饭菜都是领到房间,不能在一起吃。我们都尽量做好防护。”


“现在跟家里联系,只能通过微信视频。”王金荣的孩子还小,一直是岳父岳母帮忙照顾。他的妻子在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做护理工作,也要坚守岗位。“我们平时工作就很紧张,周六周日也上班,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所以我们出门孩子也见怪不怪,从小就习惯了。”


2017年9月,王金荣作为衡水市第一批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对口帮扶队员,帮助当地医院组建ICU,2018年元旦才回来。“到饶阳县医院下乡支援,去广州读博士,都是一走半年。”


这次抽调,王金荣带了两台笔记本电脑。他的电脑利用率很高,看专业文献,了解专业最新进展,总结自己的数据,写论文做研究。“平时是家里一台,单位一台。两台资料不太一样,所以都搬来了。不知道这次会住多长时间。”


2018年底,王金荣参加了一个全国重症医学翻译小组,专门把国际上最新发表的英文专业文章迅速翻译成中文。“这是公益性的工作,没有报酬,只是凭着热情在做。我们有个微信群,一个专业的大哥当队长,他负责找相关的最前沿的学术论文,放到群里,我们谁有时间谁就领任务,用最短的时间翻译成中文,定期登在‘重症医学’公众号上,供国内同行参考。现在这个公众号关注量已经有16万(2019年数据)。”


“做这项工作有很多收获。与全国各地高水平同行在一起,有很多交流,可以学习最新、最前沿的东西。”王金荣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进步的过程。


这个微信群每年统计工作量。2019年,王金荣是冠军。


“最初我是自己翻译,后来就把自己科室的年轻小伙伴们带进来,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也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


记者手记: 


从上学到现在,王金荣每天的状态都差不多,不是学习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正常作息还是要保障,不看电视、不逛街、不应酬……时间就够用了。关键是坚持。”


抗击疫情,不但需要有勇气和热情,更需要智慧与新知。面对现实,沉着冷静,从容应对,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迎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