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了30多天,这是第一个明确好转的!第一个有计划拔管的!”连线武汉,吴建朝连用两个“第一”,表达内心按捺不住的兴奋喜悦。

3月3日,第一批衡水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ICU医生吴建朝在武汉第七医院已经工作了37天,之前收治的危重症病人症状缓解会转到条件更好的金银潭医院或中南医院,这例他们一直守护、明确转危为安的病人,带给他和同事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病床左侧操作者为吴建朝      李玲制作


“小米加步枪”赢来的胜利


2月初,这位67岁的阿姨开始发病,确诊新冠肺炎,2月15日住进了武汉第七医院,一度病情加重,从普通病房转入ICU。


“当时跟家属打电话,问是否同意转过来。现在武汉限行,家属来不了,不能签字,所以都是电话沟通。”收治后,吴建朝和同事们为她制订救治计划,从病情严重到慢慢好转,精心照料陪伴。“都是一天天熬过来的。3月1日撤呼吸机拔管,现在状况挺好,能简单交流两句。大家都特别高兴。”


对吴建朝和同事们来说,这个病人转危为安,相当于是“小米加步枪”打赢的一场仗,非常不容易。


武汉第七医院是二甲医院,条件有限,被确定为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后,原计划用7天时间进行改造,但装修3天后就开始工作,“病人比之前想象的多得多,3个小时就收满了,外边还排着1000多人。”吴建朝他们刚来时,武汉疫情严峻,七院面临设备不全、物资紧张、人手不够等诸多问题,“条件所限,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很高。”


吴建朝所在的七院ICU组现有15张病床,“像ECMO人工肺、血滤机等,家里(市人民医院)有的那些设备,这里都没有,要什么没什么。危重症患者需要各种生命仪器支持,否则很难救治。”


为防止传染,武汉所有地方都不开空调。吴建朝说,外边天气什么样,病房里就什么样,非常艰苦。“前两天气温高,有25、26度,还没穿防护服,身上汗就下来了。这两天气温下降,对医护人员来说要舒适一些。”


“前期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听吴建朝回顾这些天的经历,能感受到他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有个病人2月18日去世,今天(3月3日)儿子打电话来问,妈妈情况怎么样……人都死了半个月了,当初留的电话是错的,没办法通知她的家人。”


曾经走过至暗的夜


资料显示,很多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有基础病,吴建朝的病人不全是这样,“有个病人特别年轻,才三四十岁,没有基础病,但(病情)进展很快。他家里7口人,因为感染已经死了4口。他是第4个,最年轻的。”


重症科医生身经百战,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会有崩溃之感,“我们都有过。包括护士,不少人都哭过。”吴建朝说,眼睁睁看着病人各项脏器功能一点点衰竭,一点点停下心跳,那种爱莫能助的绝望真的难以言说。


“重症和方舱那边不太一样。那边也累,但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有点惨。”看到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跟轻症患者有说有笑、相互鼓励,吴建朝有时会感到郁闷,甚至怀疑人生,“我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信心满满的到来,希望能扭转乾坤,可无论做多大努力、下多少功夫,好像都无能为力。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


痛定思痛,吴建朝明白,武汉是自己的战场,“我们不是普通人,就算再崩溃,眼里有再多泪水,还是要坚强、往前看。毕竟还有下一批病人需要我们去治疗守护,没时间去怨天尤人、长吁短叹。”他和同事们彼此激励,负重前行。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出了第七版,吴建朝和同事们在诊疗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危重型新冠肺炎病人不同于一般患者。轻型患者可能就是单纯的病毒性肺炎,而重型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道出血及全身血管系统疾病。其损伤是多脏器的,包括肺、肝、肾、血管、小静脉等,除呼吸衰竭外,还会引发急性肝衰、肾衰。哪一项系统崩溃都会导致病人死亡,可想而知这个病有多么严重。”


吴建朝说,现在治疗新冠肺炎尚无特效药,但“干预早一点、护理更细心一点、对症治疗及时一点,病人兴许就有救。”

 


曙光已经到来


随着全国各地前来增援的医疗力量越来越多,疫情防控力度不断加大,吴建朝深深感受到,现在武汉的情况比之前好了很多。“人员队伍强大了,仪器设备也有了,我们虽然没有ECMO,但基本的生命支持仪器都有。病人情况在逐渐好转,死亡率下降,出去的多,进来的少。七院已经有空床了。”


迎来折点、见到曙光,让大家兴奋不已。转危为安的病患,带给吴建朝和同事们更多胜利的希望。“我们高兴到什么程度?主任早晨上班的时候开始在公交车上唱歌。大家纷纷跟阿姨合影留念,后期照顾格外精心。她是我们的宝贝啊!我们的胜利果实就是靠这位阿姨支持的。”


“没什么意外的话,她很快会转到轻症病房,在那边过渡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吴建朝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要能救活一个,就是胜利。最艰难的这段时间很快会过去,我们的好消息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