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1992年,他得偿所愿,进入《中国青年报》当了一名摄影记者,奋战在新闻一线。张北地震、阿尔山大火、98抗洪、汶川地震……各种急难险重的现场都有他的身影。1998年,他被评为全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


与此同时,解海龙坚持着“希望工程”的摄影创作。他不再关注社会上的各类评奖,觉得“只要能够帮助一个孩子上学,就相当于得了一个大奖”。他通过发掘回访,继续拍摄偏远山村的学校、师生,并开始拍摄城里的孩子,做一种对比。


第一年,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行程2万多公里;第10年,走过26省128县,接触上万名孩子,拍摄近万张底片。30年过去,解海龙已经跑了近30个省140个县……他一直坚持拍摄,不仅关心孩子的现状,还持续跟踪、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2001年,解海龙调到中国摄影家协会做管理工作,分管四五个部门,一直忙到退休。如今,他是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还是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在全国各地讲授摄影课程。


 “我最初只是一个摄影爱好者,通过努力成为获奖者、摄影家,之后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文艺工作者,为这个社会、为大家做些事情。现在我是文艺工作者中的一个志愿者,就是给大家讲课、引导,讲述我的经历,让大家看这条路应该怎么走。我们现在有个倡导,要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对个人来说,就是不断地给自己确定新的方向、更高的目标。”


这些年解海龙很少回老家。“我去的地方净是那些特别贫困的,大别山,太行山、大巴山、乌蒙山……很多现在还没有脱贫。当我好不容易找到一笔钱的时候,想来想去,觉得自己的家乡好歹比那些地方要好一些,就把钱送到更穷的地方去了。有人说, 你怎么不想着家乡、不为家乡做点事呢?我觉得,还是得胸怀大目标,不是说我是哪村的就光惦记自己村,你做的这些事,也是为家乡赢得荣誉,家乡认可你。朋友跟我说,县志里有我,这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现在出去开会、参加活动,一说我就是衡水的、景县的,籍贯就是这里,永远不会变的。”


现在经常有人通过网络给解海龙传来他多年以前的作品。“几十年前的一个瞬间,还是会感动自己。我就想跟他们联系,去找他们,看看他们怎么样,在哪里,在做什么。找的过程,又是一个很好的故事。那个孩子也许上了大学,也许在一个重要的岗位上,也许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他们的孩子怎么样,上学又是一个什么情况……这就是一个时代。”


2005年5月,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院内,14年后,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在北京首次相聚。


如今,解海龙行走各地,有机会就回访过去那些拍过的孩子,“我去大山多一些。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人张胜利所在的涞源县东团堡乡,已经建起了希望工程展览馆。去广西讲课时,我会去看看戴老师和她的孩子。我们经常通信。”


前些日子“大鼻涕”胡善辉打电话告诉解海龙,自己换了新的电话号码。现在,他是济南西站的客运员,当上了“善辉善行服务队”的队长。希望工程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不只是希望,还有善良和感恩的种子!


不久前,解海龙去了小光头张天义家,“他们家7个人出来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媳妇、孩子、爸爸妈妈,还有他哥哥、哥哥的孩子,我们在一起说说这30年的变化。‘大眼睛’苏明娟给我爱人朋友圈里传信息,她现在有两个孩子了,大女儿在学钢琴,又学芭蕾,农村的孩子已经城市化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教育,都是为了下一代。”


11月21日,共青团中央在京举办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报告会。来自各行各业的10多位报告人讲述了与希望工程的故事,展示了希望工程30年来在助力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发展、服务青少年成长、引领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苏明娟在报告会上说,“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学业,2005年进入工商银行工作,成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曾是希望工程最具代表性的受益者,如今已成为践行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者。在读书期间,我就经常将别人给我的捐款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参加工作后更是将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捐款。在2018年6月,我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希望能将我的公益影响力最大化,更加持久、规范,去帮助更多的人。截至目前,我的助学基金已经收到捐款捐物合计600余万元,参与建设了2所希望小学、资助了35名大学新生。在我的影响下,昔日的希望工程受助生纷纷表示要像我一样,在有能力的时候回馈社会,成为践行公益的实际行动者。”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解海龙也有很多感慨。他说,“30年,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是一瞬间,而我本人却从中年步入到老年。摸摸良心,我问心无愧,因为我没有虚度年华,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希望工程实施30年来,我亲眼目睹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变得充实而美好,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