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拍摄“希望工程”系列作品的时候,常常会想到小时候在老家读书的那个村小学,“有种亲切感”。他人生的起点,是在衡水景县。


“我1951年5月出生,老家是景县隆兴公社大周庄村,现在叫西周庄。我爸爸13岁从景县来到北京,在大栅栏一家首饰行当学徒,给人看孩子、打扫卫生,什么都干,到了十五六岁开始学手艺、做店员。解放后他当了干部,50年代就入党了,后来在街道办事处工作。”


解海龙是家中长子,在老家出生。“我们在北京地方不大,没有房子,妈妈生孩子就回了老家,我两岁多才进城。” 解海龙4岁时,弟弟出生,他又回到老家,跟着奶奶姥姥在村里上学。


“班里我最小,坐第一排。其实跟上学前班一样。一个老师就把我们全教了,就是那种农村的复式教学。一下课孩子们全跑出来,大家一块玩,踢毽儿的,跳绳的……五年级的把我们这小的背起来,开始互相拽,叫骑马打仗,常常把我们拽倒了把我砸底下,这边儿还没哭出声来呢,‘上课了!’又回屋里了。”在解海龙的记忆中,村里学校的房子破破的,窗户也没有玻璃,糊的是那种窗户纸。地上有砖垛,上面用木板一搭就是桌凳。


老家条件简陋,解海龙却有种特别自由的感觉。他在野地里跑啊玩啊,一会儿爬树,一会儿刨花生,有时还帮着大人摘棉花。村里人打井,他坐进筐里下到井底去“参观”,碰到谁家娶媳妇、办丧事,就跑前跑后看热闹……对生活中的一切,他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觉得新鲜有趣。


解海龙6岁回到北京,还是不到正式上学的年龄,被送到宣武区一个私塾。他记得老师是位半身不遂的老先生,每天被工友背着来上课,教孩子们识字、写书法。“这老先生六七十岁吧,当时觉得他已经很老了。我们得腮腺炎了,他就拿毛笔蘸上墨在我们脸上画,半张脸都画得黑黑的,特凉——墨里面有冰片,很管用,很快就消肿了。”解海龙对那段时光很留恋。“一说上学了放学了,背起书包就很兴奋。”


解海龙真正上小学是7岁半,1958年。“这时候我们家老三半岁了,是个女孩。我一上学,奶奶就来了,帮着照看我们、做饭,我妈就能上班了。她在房管所当小工,修缮房屋,砌砖、抬沙子、和水泥,都是体力活儿,很辛苦。每天老早就起来走了,回来很晚,到家几乎连吃饭的劲儿都没有了。太累。她身体不好,年轻时得过肺结核。”


生活艰难,但解海龙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每到交学费的时候,总是把钱提前准备出来用纸包好,让他争取第一个交上,被老师表扬。


一次,解海龙上学路上淘气,跟同学一起玩沙子,不小心弄丢了学费,被妈妈狠狠责罚了一通。“那天我妈让我当着全四合院的人在院子里跪着,从吃完晚饭一直到半夜。邻居们家家户户全出来劝,说海龙他妈,他记住了,你就原谅他吧。我妈说,不成!”


10点多了,眼看着邻居一家一家的灯慢慢都关掉了,空旷的院落里,只剩下解海龙一个人还跪在那里。忽然,他发现自家灯的也关了,就歪过来坐到一条腿上。再一瞅,妈妈那屋撩开了一个窗帘角,赶紧又起来跪正了。他一直跪到了半夜,最后在外面睡着了,被抱进屋里。妈妈说,“今天为什么让你跪这么长时间?如果轻易就过去了,你永远也记不住——挣钱太难了,你却那么轻易就给丢了……”那时候,解海龙的妈妈每月挣30元。这两块五血汗钱,她要拼死拼活干上两天半。


多年以后,解海龙拍过一个背砖的女孩,身形单薄手臂纤细,被沉重的砖块压弯了腰,让人看着心疼。或许,在那个瞬间,他的眼前曾闪现过妈妈当年疲惫的面容吧。


解海龙作品


“家里跟我说得很清楚,到16岁不养,必须自立。早点儿上班挣钱减轻家里负担。我上初二时15岁,爸爸就给找工作,我嚷嚷说不去,同学们还都上学呢,干嘛让我去上班?我还想上学!”抗争的结果是解海龙又回到了教室。然而没过多久,他还是被迫告别了学校。


“那时候不叫失学,算知青。黑龙江来人到我们这里讲,北大荒将来就是北大仓,‘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好地方!全班我第一个报名插队——这就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结果人家嫌我们太小,没去成。那年我16岁,才一米五几的个子。”


当时,解海龙所在的96中学校里有驻军,他一天到晚跟解放军战士们泡着。“睁开眼就去,还给他们擦枪。人家问我,喜欢枪吗?喜欢。愿意当兵吗?愿意。那太好了,有一批要当兵的,给你报上名吧。”解海龙当兵,是班里最早走的。他记得很清楚,那天是1968年2月15日。“当时我穿上军装坐着火车就出发了,都不知道去哪里。第二天天一亮,到青岛了。”他被分到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在离青岛200多公里的乳山修水雷。


解海龙在山东省乳山县当兵时拍摄的纪念照。


解海龙多才多艺,在中学就是学校宣传队的活跃分子,他会山东快书、快板,歌曲、舞蹈都不在话下。部队组建宣传队,他当了队长。“我们到处演节目。白天演,晚上编,自编自演。”他在《智取威虎山》里演过栾平,惟妙惟肖。


部队的生活紧紧张张。每天解海龙一睁眼就是学习、训练,投弹、射击,然后就是修水雷。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水雷检修的全国纪录是2分30秒。解海龙所在连队训练结束,战士们能做到4分钟,全营第一。原来,他把复杂难记的装置程序编成了妙趣横生的相声,让战友们在捧腹大笑中牢牢掌握了个中诀窍。解海龙的聪明才智赢得了部队领导的赞赏。(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