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活起来” 文化“美起来” 民心“顺起来”
衡水市冀州区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打造靓丽“教育名片”
本报讯(樊加伟)日前,走进衡水市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西校区的“学思”楼与“启智”楼错落有致、遥相呼应,“见贤思齐”“孔子九思”“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与“论语墙”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校园里处处彰显着独特的育人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机制更活了,校园更美了,民心更顺了!”这是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后,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西校区呈现的可喜变化,同时也是冀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精彩缩影”……
去年以来,冀州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抢抓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新路径”,大力创新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全面擦亮冀州教育“靓丽名片”。
以融通促均衡,让教育机制“活起来”。围绕冀州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的城区学位供给不足、城郊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且部分校舍闲置等问题,该区教育主管部门转变办学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该区从与城区第一、二、三实验小学毗邻的大齐村小学、殷家庄村小学、西沙村小学等三所乡村小学改革开始,积极探索资本管理、法权管理、品牌管理和契约管理四种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成立三大教育集团,在硬件环境上“严格对标”,在软件环境上“以文化人”,不但有效化解了城区“大班额”现象,同时有效盘活了存量教育资源,带动提升了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优质发展。
以共享促优质,让校园文化“美起来”。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冀州区坚持相融相通的“以文化人”理念,既形于外、又积于内,为全体师生创设一种浓郁且带有美感的文化氛围,打造一部部立体、丰富、全面的“无声教科书”,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内容日益深化,内涵不断升华。其中,在建筑文化上注重“互联互通”。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楼道文化设计上,东西两个校区同步采取分层设计,一楼以国学经典与安全为主题,二楼以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旨;在教育文化上注重“相融相通”。冀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西两个校区均将“莲花”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象征和载体,着力打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文化”,塑造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特有的校园风貌;在校园文化上注重“共享共治”。冀州区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西两个校区均侧重培养孩子的国学素养和艺术涵养,着力塑造东西校区“国学育人、艺术润德”的独特校园文化。
以公平促和谐,让民心民意“顺起来”。教育改革是否成功最终还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冀州区在推行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始终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最终衡量标准,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力促教育资源公平均衡,最大限度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其中,在激活教师活力上,对于交流到城郊农村校区的教师,同等条件下在绩效考核、评优评模、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推动区直校区校长和优秀教师向城郊农村校区流动,促进了集团内各校区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加快融合提升。在平衡教育资源上,该区投资300余万元,对城郊农村校区校舍、教室、课桌、宿舍、餐厅、操场等硬件设施进行改造提升,集团内各校区在外在形象、文化风貌上融通一致。在保障学生权益上,教育集团各校区提供中午食宿、半住宿或走读三种方式,供学生家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吸引了有校外托管需求的原区直校区学生就读,既有效缓解了家长依赖校外托管辅导的经济负担,又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集团内各校区分别设定招生区域,注重加强学籍管理,不得擅自跨区域或突破招生计划招收学生,充分保障学生利益。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社会和谐公平的美好期盼。一个公平美好的社会,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教育的公平、均衡、优质发展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冀州在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上的主动作为和大胆创新,有力推动了育人环境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逐渐闯出了一条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康庄大道”和“美美与共”的冀州教育靓丽名片!
(责任编辑:丹微) |